关于读研,我强调两点:一要保持好的心态,二要注意方法。
首先说心态。有些研究生听说别的课题组有学生随便研究几下就发了好文章,有的学生经常外出实习还能毕业,就很羡慕。但其实,读研并不简单。很多学生立下雄心壮志,做事却一拖再拖,毕业都成问题。所以,不要眼高手低。
读研经常会遇到挫折。比如,实验做不出、论文被退稿、导师不让毕业、找工作不顺利。遇到挫折,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要调整心态。
曾经有一名博士生,在我课题组写的第一篇论文看起来很好,但投稿后被编辑直接枪毙了——查重没通过。另一篇论文投了几次稿,才得以发表。他参加中期考核后说了一些丧气话,大意是评委老师认为隔壁实验室的同学做得很好,但说他的论文并非发在本专业的主流期刊,而且他的科研工作是“平行”的几个工作,讲解时过于机械,缺乏逻辑性。
我对他说:一方面,要考虑评委的意见,注意改进;另一方面,还是要把手头的科研做好,把论文一篇篇地发出来,以毕业为第一要务。他把后续论文发出,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在参加博士论文预答辩时,他又被批评了——论文绪论章节长达100多页,有的评委说这会让外审专家认为他在凑字数。于是他用两天把花几个月写的绪论章节删了大半,最终顺利毕业,也找到工作。可见,学生要多听听老师的意见;被批评后,要往前看,以毕业大局为重。
其次,读研要注意方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读研期间做科研包括输入、转化、输出三个环节。输入就是读文献、学习专业知识。转化就是做实验、分析数据或者从事现场调研。输出就是产生科研论文和毕业论文。
读研时间很紧,又有明确的毕业(输出)要求。有的学生一味地读文献,而不及时做实验,还有的学生忙于做实验,却不写论文,这都是大忌。
特别是对硕士生来说,实习、找工作需要很多时间,更要合理安排、有所取舍。但有些学生没有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一会儿考会计证,一会儿考教师资格证,一会儿考驾照,一会儿“刷”大学英语六级成绩,最终无法正常毕业。
那么,如果走了弯路怎么办?
在科研上走了弯路(例如读了很多文献,但没有产出科研成果),但自己的基础和付出还在。按照毕业的要求和导师的指导,调整用力方向,“补缺补差”,还是能走出“迷宫”。
再比如考公务员失败吧,虽然没能如愿以偿,但也收获了知识和成长,及时调整后,能找到别的工作。想到这儿,还有什么可以纠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