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研究型医院多学科诊疗MDT示范项目标志性成果系列展示】构建高发疾病及耐药疑难感染病的新范式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医院管理处、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1-11

【编者按】为全面提升附属医院临床诊疗和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上海医学院于2022年开始实施 “研究型医院多学科诊疗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示范项目”,至今已开展至第三期。旨在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培育多学科创新型人才,打造在复杂疾病领域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MDT,助推其成为具有高水平临床诊疗模式、临床人才培养、临床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多学科团队示范基地。

基于前期项目基础,2024年(第三期)共遴选出21个优秀项目。“复旦上医”官微将21个优秀项目的标志性成果,分为4篇陆续推出,展现各附属医院不断提升疑难复杂及罕见疾病的高水平诊疗能力、提高临床研究和创新转化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的使命担当。

 打破学科界限,创新诊疗标杆,让我们走近21个MDT优秀项目,一同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砥砺前行,接续奋斗!

 

华山医院多重耐药菌感染诊治

MDT示范项目

(负责人:王明贵)

牵头国内外引用率最高影响最大的CHINET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在国内率先开展碳青霉烯类耐药菌(CRO)多学科合作诊疗。围绕耐药菌感染诊治防环节的关键科学问题,发挥学科优势与特色,实时监测与检测CRO,深入研究其耐药的分子机制,加快抗菌新药的临床转化,通过抗菌药物浓度监测(TDM)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全方面提高CRO感染的诊治及防控水平,实现CRO感染的可防可治。在此过程中形成CRO联合药敏操作规范,牵头TDM实验室质控测评,牵头撰写中国CRO的诊疗指南,发表高质量的SCI论文,并实现了2项相关发明专利的科研成果转化。同时通过“培元计划”等基地项目,推进CRO感染诊治培训和人才培养。

 华山医院疑难感染病与疑难肝病MDT门诊

(负责人:张文宏)

首次在我国创新性定义发热待查及病因诊断思路,推出了发热待查诊治专家共识,建立疑难感染病诊治中心,开展疑难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新技术和新型诊断路径,为疑难感染性疾病和疑难肝病的快速精准诊断与精准治疗提供技术基础。通过整合神经内外科、风湿科、皮肤科、血液科、肾病科、消化科、肝外科、骨科、影像医学科、病理科等专家,为疑难感染病和疑难肝病患者定制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方案,显著提升了患者的确诊率和治愈率。并搭建了远程会诊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使得华山医院疑难感染病和疑难肝病MDT诊疗模式惠及全国患者。同时进一步建立了华山感染专科联盟,实现国内感染科学科的共同建设。

肿瘤医院乳腺肿瘤多学科诊疗项目

(负责人:邵志敏)

团队基于三阴性乳腺癌的复旦分型体系,开发了基于免疫组化染色的临床实用性分型方法,推动了“复旦分型”的简化和临床应用。团队开展了FUTURE、FUTURE-C-PLUS、FUTURE-SUPER等临床研究,推动精准治疗,形成了临床-基础-临床的“闭环”研究体系。团队后续绘制出全球最大的腔面型乳腺癌多组学全景图谱,并提出基于“复旦分型”的腔面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依托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肿瘤医院的多学科平台,团队整合各亚专业力量,由国内外顶尖医学专家和学科带头人领衔,中青年医学人才和优秀青年医生组成高水平人才梯队,紧密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与国际接轨,推动个性化精准治疗的发展。

肿瘤医院甲状腺肿瘤及头颈部肿瘤

MDT诊疗模式的实践与推广

(负责人:嵇庆海)

建立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穿刺标本诊断和分子检测的技术流程,搭建针对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多学科诊治平台和特色队列,构建国内一流局晚甲状腺癌样本库和国内最大的地区级甲状腺癌数据库。进一步在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中开展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并在临床方面基于影像组学建立评价局晚甲状腺癌可切除性的评分系统,综合局部晚期甲状腺癌的分子分型,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多中心新辅助用药临床试验,形成一套结合精准新辅助用药、争取外科治疗等多学科手段,以实现局部晚期甲状腺癌患者生存期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最终利用协作平台,线上+线下协作,向全国推广规范化局部晚期甲状腺癌规范诊疗模式,是一项具有科技创新性、临床实用性的工作。

眼耳鼻喉科医院高度近视手术矫正

多学科诊疗项目

(负责人:王晓瑛)

牵头眼内镜核心专家组形成国内首个眼内镜专家共识,联合眼科多亚学科专家围绕高度近视眼,在综合各亚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提供个性化、连续性、高质量的诊疗方案的临床诊疗模式。构建全球眼内镜最大单中心数据库,利用全景UBM探测睫状沟形态及直径,构建ICL相关UBM新概念及多种参数,创新眼内镜ICL的个性化设计,一步法手术植入技术方法构,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结合眼底OCT图像开发术后屈光度及视力预测模型,构建一个全新的手术设计及技术体系。将眼内镜ICL术后理想拱高比率从目前的80%提高到95%以上,换片率降低到0.5%,进一步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提高手术精准性和可预测性。通过构建个性化ICL精准设计一体化平台,提高眼内镜ICL术后理想拱高比率,降低术后远期并发症,为我国乃至全球ICL手术的发展及新体系的推广带来巨大效益。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