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复旦”,遥想“复旦”

作者:朱天怡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5-01-07

刚到乌江复旦PG电子支教,我写下了一句话——“烽火平息之处、乌江涌动之畔,这里是大山深处的又一个‘复旦’”。

不曾想到,这句对“息烽县乌江复旦PG电子”的解构,在之后一年中的各种场合频频响起;我想,它也会在未来的很多年里,在我耳边,缭绕环旋……

2023年8月,我第一次接触这片土地,第一次见到漫山的玉米地,第一次听说每周六的赶集天;两天之后,我第一次走进水泥地面、没有风扇的教室,第一次踏上每个班级都不尽相同的讲台。一年的支教之旅就此开启。

我喜欢在复旦二附校见习时遇到过的那些同学们,当然也喜欢在贵州复旦遇上的一个个孩子:他们同念一句校训、同唱一首校歌,但他们并不一样。二附校的同学们思维敏捷、学习自主;而九庄的孩子们有更独特的气质。

我喜欢那些下雨天也要抢乒乓球桌、没风的日子还要放风筝的孩子们——奕奕神采让阴雨昏黑灰飞烟灭;我也喜欢那些春意当中奔跑水稻田间、农忙时节埋头苞米地里的孩子们,盎然生机与蓬勃朝气交相辉映;我还会喜欢那些破碎支离后无忧无虑、高山环抱中无拘无束的孩子们——与天奋斗、与地奋斗,其乐无穷。

群山的坚韧、乌江的灵动、土地的质朴与秧苗的生命力都像是与生俱来的特质,在他们身上肆意绽放。

结束支教,回到上海,置身东部城市灯火辉煌之间,我想起贵州山区独有的群星璀璨——这是朦胧、昏黑对一切、哪怕最微弱的光亮的祝福;行走平原道路四通八达之时,我感叹黔州大地开山劈水的万桥飞架、天堑通途——这是绵延群山授予奋斗的人们的崇高嘉奖。

在贵州的那一年里,我不止一次和孩子们说过:“我在上海,等你来。”只因为我从来都相信,复旦人之间的连结会跨越千山万水、复旦人身上的光芒也定能不畏回环曲折。

至此,一年支教,于我,于同学们而言,已然不是无足轻重的了。

1343复旦-8.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