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诗歌是一个时代最后的秘密,是诗意照进现实的时刻。诗的世界,是“折叠”的广博,精致凝练在表,深刻隽永在里,言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10月11日,中国台湾现当代著名诗人痖弦(原名王庆麟)步入了静美的安睡,享年92岁。自他十七岁从军,便辞别故乡的一切,踏上了无法复返的征途。从那时起,故乡便成为他内心最深处的失落,那里的红玉米和打麦场只在梦里隐约浮现。
在痖弦的诗中,故乡频繁出现。四十二年后他回到故乡为父母立碑,独自跪在墓前,从离家的那天开始,诉说他未曾讲过的故事。他的从军、《创世纪》的创立、娶妻生子,以及所有家人都缺席了的,他的一生。而那年离家时的风依然吹着,红玉米依然挂在屋檐下,挂着,离家的风吹着……
而当年少的轻狂在漂泊无依的艰苦岁月中暗淡了光泽,痖弦才发觉乡愁已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想家时,他总哑哑地拉二胡。那沉默无言的“哑”与琴弦上的哀音交织在一起,使他成为了“痖弦”。痖弦在香港发起了《创世纪》诗刊,这是一个很柔性的社团,主要成员多像他一样有军旅背景。在这个社团中,痖弦践行着自己的创作主张。他坚信,诗歌的唯一标准是美,是纯粹的诗性。但他的诗歌中仍然流淌着时代的血红,那是源自流亡、战争与背井离乡的集体创伤。
最终,在代表诗作《红玉米》中,痖弦凝结了这一切的红。红的血、红的爱、红的血缘与红的流散。这一切红色记忆都挂在了屋檐下,而离家那年的风仍然吹着。
里尔克曾言:“只有当回忆化作我们身上的血液、视线和神态,没有名称,和我们自身融为一体,只在这时,即在一个不可多得的时刻,诗的第一个词才在回忆中站起来,从回忆中迸发出来。”而痖弦那灼灼燃烧着的“红玉米”,便是这样站立的词。并且它烧得越旺,这回忆便越被焚为失落的灰烬。
尽管这回忆是如此这般的灰烬,但痖弦终究会永远地向它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