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家谈创作:爱他们,竭尽所能去塑造他们

作者:胡慧中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12-20


■ 麦家自1986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人生海海》《人间信》等。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等34种语言。根据其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暗算》和电影《风声》,是中国当代谍战影视的经典之作。

“我们平常过的大部分日子都很平凡,但是总会在平凡的日子当中突然就出来一个日子是很特殊的。这个日子有时候会成为你生命的一个亮点、一个拐点。”

123日下午,当代著名作家、编剧,茅盾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麦家进校讲述《解密》背后的秘密。讲座伊始,他回忆起43年前的一个炎炎夏日,高考后体检时在树荫下乘凉,偶遇一位到PG电子招生的军官。之后,他被军校录取,命运发生改变。麦家以小说家的口吻还原当天场景细节,引人入胜。逸夫楼报告厅座无虚席。

 “就这样悄悄地成了我笔下的人”

麦家毕业后被分到解放军侦听部队工作,在一座山里,短短10个月,麦家认识了一群“金光闪闪”的人。他们拥有迷人的财富——他们的才华可以炼成金,他们也有非常高的学历,外语很好,智商很高。“跟他们相处一个下午,你都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就像炙热的阳光,照射到你、温暖到你,甚至他们耀眼的光芒,会无意当中让你自惭形秽。”

这样一群才华满腹的人,也许可以在社会上出人头地,谋得名利。而他们却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出于对自己事业的热爱,选择了性质特殊的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在祖国的边疆或崇山峻岭之中。“在我们的世外桃源,在我们世俗的阳光无法照射到的山海之外,有一群人默默地奉献青春,燃烧着才华与心力,甚至牺牲了自己的家庭,付出了自己的终身。”

“当我离开那群人的时候,我心里老是在惦念着他们。”麦家热爱文学,当时在报纸上发表了1200字的微型小说,机缘巧合被调到机关写材料,从此离开了那群战友。“时代越喧嚣,商业越发达,他们在我的心目当中的形象就越鲜明越突出。十个月的时间里我认识了这群人,了解到他们的日常,悲喜苦乐,所思所想。可是这种了解又是肤浅的,戛然而止的。而恰恰是这种肤浅的了解,让我对他们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麦家坦言,对曾经的“战友”的怀念与敬意,加上对他们不了解之后产生想象的力量,两者结合就产生一群作家笔下最普通、也最不平凡的人物。“他们就这样悄悄地成了我笔下的人。”

     1117次退稿

 “麦家,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还写‘英雄’,还在写‘高大上’的人物啊?”1991年,麦家开始创作小说《解密》,11年经历17次退稿,编辑们的话萦绕在麦家的耳畔。

屡试屡败,麦家不断修改文稿,并反思与自省。“经历时代的变迁、社会思潮的转变,有一天作品出来,点燃了大众对这群人的想象和日渐淡漠的崇敬之心,投射出社会对崇高与庄重的向往。”

2002年,《解密》破土而出,麦家一战成名。“一年后我就有幸提名茅盾文学奖。这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者,在文学之路的起步阶段,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小说《解密》被翻译成34个语种,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解密》英语版入选“企鹅经典”文库,成为中国首部收入该文库的当代小说;2014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全球年度十佳小说”;2015年获美国CALA最佳图书奖;2017年被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为“全球史上最佳20部间谍小说”。

《解密》《暗算》《风声》陆续出版,麦家与他笔下的人物收获无数关注与赞誉。“我并没有写出战友们真实的故事。他们真正的故事永远是不可传说、不能传说的。他们的故事可能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被埋葬,但他们的精神始终熠熠生辉。当我手上有这种虚构的能力,有一种表达的权利的时候,我首先应该惦记他们。所以,我写作的起点就是‘谍战三部曲’。”

2006年电视剧《暗算》风靡全国,麦家见到“破译家”们,他们总是激动地握着他的手,热泪盈眶。“我在无意之中让更多人看到了他们的光芒。我很荣幸,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作家最自豪的事情。”

 “竭尽全力时,你就是天才”

讲台上,麦家与李白烈士之孙李立立、中国语言文学系青年副研究员战玉冰并肩而坐,侃侃而谈。他们,分别是谍战小说作者、研究者,以及小说中人物原型——革命烈士的亲人。

战玉冰说:“麦家老师,您笔下塑造那些英雄跟我们传统想象的爱国主义的英雄形象似乎不大一样,他们是一群天才,又是忠诚的卫士;他们拥有超出常人的能力,又有一些性格的特点。您是怎样来塑造这些人物的?”

 “我觉得最好的手法就是对这群人有敬意、有爱。爱他们,就会竭尽所能去塑造他们。所以我经常说,什么是天赋?爱就是最大的天赋。”麦家坦言,“因为爱他们,你愿意为他们焚膏继晷、百折不挠,脑细胞烧了又烧。我相信每个人都是这样,当你高度认真、竭尽全力的时候,你就是天才。”

麦家认为,自己笔下的英雄之所以鲜活,是因为他们是天才,从事的事业是伟大的,又生而为人,有人的缺陷。就像很多评论家所言,“真英雄,弱天才”,就像把天才的一面无限拉长,仿若游丝一般,而离折断也一步之遥,这也是天才英雄的悲剧命运。

李立立的爷爷李白烈士,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主角原型。现场,他回忆起电影里出现的重要道具“电台”,其实是他爷爷用破碎的零件拼凑的,真实的境况比电影里更加窘迫。“我爷爷从1937年离开延安,到了上海以后,一直是没有回部队,直到1948年他牺牲,始终战斗在隐蔽战线。他曾说,‘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党的眼睛、党的耳朵,我们收发的每一份电报,关系到党的事业’。即使受到严刑拷打,始终坚持不屈,这就是一种忠诚。这种崇高的政治品格值得传承。”

 “真正的谍战,真正的深入虎穴,用我后来一部小说名来说,是‘在刀尖上行走’。他们的人生是‘险中求胜’,最值得我们尊重。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汲取这种精神,来面对生活当中的一些挫折困难,超越自己。你们之中99.9%不可能成为他们的一员,但他们身上的精神,99%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营养。”麦家的话音刚落,全场响起掌声。

 “希望在内心留下足印”

《解密》在出版22年以后首度搬上大荧幕。历时两年半拍摄,电影《解密》于今年8月上映。

 “我觉得片子拍得非常高级,特别忠实于原著,尤其是表达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梦想。我不希望你们声泪俱下,但我希望在你们内心留下足印”,麦家说。

讲座尾声,一位2021级数学系本科生率先提问:“小说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会有一些艺术的加工,会跟原著有出入,您怎么看待一些文学作品的电影电视剧改编?”

 “一个文学作品在走向电影或者电视剧的过程当中,改编是它必然的命运。”麦家笑称,迄今为止自己的作品已经有13部影视剧改编,“在活着的作家里可以说是名列前茅”,他希望更多人看到自己的作品。

如何看待《解密》小说与电影里主角容金珍不同的结局?麦家表示,他们都是最好的结局,“小说是小说是最好的结局,电影是电影最好的结局。”“我这个身经百战的人在那一瞬间流泪了,这说明他的改编是成功的。”

讲座结束,麦家为师生签名留念,真诚寄语。晚上,《解密》观影活动在相辉堂北堂举行。作为“文化校历”活动之一,“电影思政课堂——《解密》誓言无声,筑盾国家安全:麦家对谈分享会及作品放映会”是本学期第二场电影思政课堂活动。  

1341复旦-7.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