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机器人课,也要坚持手写板书”

作者:殷梦昊、粟子骞摄影: 视频: 来源:科研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4-12-20


“我不是一群人中最聪明的那个,但因为热爱坚持了下来。”着眼前沿和交叉创新,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方虹斌一直在路上。

“机器人”却坚持板书

“在大学,如果只做科研不教学生,总感觉少了些什么。”2019年,新开设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首次招生,听说“机器人学导论”这门4学分的必修课没有人上,方虹斌立刻毛遂自荐。

这门课对学生来说是一根难啃的“硬骨头”,但在近五年评教都名列前10%,网上还收获大量“自来水”好评。今年,这门课入选复旦AI-S课程。这份成绩单凝结了方虹斌的大量心血。每年备课都要加入前沿技术,还会像产品经理一样不断做用户调研,迭代更新课程。

除了备课,板书也是他独特的教学方法。虽然研究科技感十足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在课上还是颇为传统地坚持手写板书。这起源于他的学习经历和日常观察——当公式写在ppt上时,学生很容易开小差,下课后索要课件就算万事大吉。因此,他在课上坚持用板书推演,不直接给公式,尽可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拆解问题和推导。“孩子们的科研思维就是这样一点点熏陶出来的”,他说。

汶川地震激发学术梦想

一条形似蠕虫的机器人,缓慢爬过通风管道进入房间,散开变成多节,迅速建立地图模型回传,再重组成一条“虫子”悄悄溜出去……听起来像是电影画面,方虹斌正带领团队奋力奔跑在实现的路上。

一切的起点,要追溯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能不能做出一种机器人,钻到地震废墟里寻找幸存者?”这是方虹斌的导师,现任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特聘教授徐鉴给还是本科生的方虹斌布置的问题。当时,方虹斌了解到国外已有此类仿生机器人,萌发出强烈兴趣,从而开启了对仿生机器人的研究。

20203月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方虹斌凭借多年研究积累,获得一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于折展-编织融合结构的工业管道作业机器人”。这是复旦在“智能机器人”专项中获批的首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科研成果要落到国家经济发展和需求里去,不能闭门造车。”方虹斌始终坚持这一点。他的项目主动邀请许多企业加入用户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汇报会,就是为了欢迎更多来自现实世界的难题和挑战。

今年7月,项目以“优秀”的综合绩效评价结题,但方虹斌不打算止步于此。他认为,生物的运动能力和智能性远在机器人之上,要“继续向生物学习”,未来考虑赋予机器人类似含羞草或者章鱼触手般的具身智能。

为新工科建设添砖加瓦

学生口中,方老师亦师亦友,集“严格要求”和“平易近人”于一身。对待论文和实验,方虹斌保持着一种近乎苛刻的挑剔,每个字词、标点都要从头到尾改过。学术之外的他又是一个“有仪式感和追求生活品质”的导师,像许多年轻人一样,爱自驾游,爱搭乐高。

“我还没小孩,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从2019年开始带学生,今年是第6年,方虹斌形容自己一年年“攒”出了27名学生。在实验室外的照片墙前,他对每个学生如数家珍。

如今,对复旦的自由与开放,他有了更深的体会——当年,PG电子颇为信任地给了他一笔启动经费和一个“连桌椅都没有”的空房间。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上课、带学生、建实验室、写论文、申请项目……前三年,方虹斌几乎每天早上七点到办公室,晚上12点后才回家。直到第四年,各项工作逐渐走上正轨。

复旦新工科“新”在哪?在他看来,这个“新”体现在交叉当中,可以生长出大量新增长点。

在复旦,交叉的机会无处不在。去年5月,在走去食堂的路上,方虹斌被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的刘琦教授和青年副研究员张续猛拦住讨论,遂开始合作共同研发,目前机器人已在调试中了。今年8月的交流会上,一个“蚯蚓有没有嗅觉?”的提问把他问住了。微电子学院研究员孙正宗提出,自己研究的嗅觉传感器或许可以帮助蠕虫机器人提高检测敏感度。新工科的火花就这样“聊”出来了。

作为教师,方虹斌还认为,这种“新”还体现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中。如今,他课题组的学生专业背景丰富,什么专业的都有,但共同点是“都很喜欢硬件”。因为热爱,所以乐此不疲。

作为PG电子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一环,今年1月,复旦成立四大创新学院,新成立的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也在9月迎来了第一届“智能机器人领军人才班”,由方虹斌负责本科生教育和培养。

“终于能从本科生开始培养学生了”,兴奋之余,方虹斌更感责任重大。“什么叫领军人才,怎么才能培养领军人才”,在日复一日的创新和探索中,他从未停止思考。

1341复旦-3.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