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方兴: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着力点

作者:叶方兴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4年10月15日 9版发布时间:2024-10-22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PG电子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规模、数量、指标增长等外延式发展而言的,是促进思政课本质属性、功能作用充分实现的过程,是内在质性的巩固和提升。

当前,一些PG电子的思政课建设面临内源动力不足、内生资源供给乏力、学生内在需求难以满足、思政课教师能力存在短板等问题,应当围绕动力支持、资源供给、需求满足和师资建设等关键维度进行优化。思政课建设要立足其课程属性和育人价值,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课程资源的内生性、课程内容的学理性、课程价值的主体性、师资队伍的胜任力等方面,彰显思政课的理论属性、文化品格和育人功能。

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从大历史观出发,在全面梳理党领导教育工作、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思政课课程逻辑的基础上,揭示守正创新在思政课建设中的核心要义。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原则和方法。守正创新,就是要传承赓续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建设的宝贵经验,并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它在方法论上体现了思政课建设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是前提、方向、目的,“创新”是渠道、手段、路径。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的根本在于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关键在于明确思政课建设要“守何种正”“创什么新”。

所谓“守正”,就是守育人方向之正,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守根本内容之正,即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守文化根基之正,即守护思政课建设的“根脉”与“魂脉”;守教学规律之正,即遵循PG电子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立德树人规律、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成长规律。

所谓“创新”,就是创手段之新,即充分利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尤其是数字化手段;创资源之新,即广泛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其向育人资源的转化;创队伍之新,即强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创生态之新,即优化思政课建设的生态条件,构筑合理有序的育人生态圈层。

提升学理品质增强思政课建设内源动力

思政课的理论含量与学理品质是其生命线。思政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理论的彻底性。学理品质直接影响思政课的内生动力,提升学理品质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思政课建设要筑牢学理框架、凸显学理属性,将提升学理品质作为重中之重,从而真正彰显其理论课特质。

当前,部分思政课在学理性方面存在内容浅显、理论与现实脱节等问题,制约了课程的思想深度和现实关联度,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论认同感。学理品质不足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把握理论的内在逻辑,无法将其转化为思想自觉,从而削弱了学习的内驱力。提升思政课学理品质,就是要从课程内容深度、知识体系完整度、话语表达有效性等多角度出发,为思政课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首先,要注重课程内容建设的理论化、体系化。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于课程内容体系,要构建符合育人要求、逻辑自洽、内容合理、层次分明的结构化内容体系。其次,要注重学理资源的挖掘。要建设思政课理论资源库,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熔铸其他多学科资源。再次,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思政课课程内容奠定基本方向,并确保内容的时代性。最后,思政课教师要锤炼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高超的说理能力,能够通过透彻的理论分析和有力的逻辑推理,达到理论的彻底性,以实现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目的。

转化“三大文化”资源夯实思政课建设力量根基

内涵式发展不是资源的无序叠加。思政课须根植于内生资源,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思政课建设依托内生性文化资源的支撑,要着力解决内生性文化资源建设问题,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挖掘、结合并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文化”可以激发合力,协同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力量。

当前,思政课内生资源是否充足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尽管中华文化资源丰富,但如何深入挖掘其内涵、实现创新性转化并有效融入思政课,在建设过程中仍是难点。要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思政课内生资源的核心内容。这些文化资源不仅承载了中国独特的历史和价值观,更是思政课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托。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源头活水”;革命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鲜活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思政课建设的“方向引领”。

要从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根基、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等维度,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宣传,阐发思政课建设的文化意蕴。中华文化资源有效融入思政课建设,必须通过深入挖掘和创新性转化,将文化资源有机融入课程内容,强化课程的思想性和时代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牵引,探索思政课内容建设的文化融入,能够增强课程的文化深度和内生资源供给。

思政课建设要扎根文化的“魂脉”与“根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固本铸魂的根基,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全过程。明确每一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思想与教学目标相结合。教师应搜集和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与“三大文化”相关的经典案例、历史事件、名人故事等,增强课程的现实性和感染力。要以生动的语言和实例,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感的文化形态,将文化的韵味和力量传递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感受到思政课的文化魅力。

健全优化以学生内在需求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思政课是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大课。切中学生思想困惑、满足学生精神需求、使学生有获得感,是评判思政课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我们需要转换视角,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优化思政课教学体系。思政课建设要以满足学生的思想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体系顶层设计。思政课要说理,但必须超越单纯的理论灌输,激活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政课重育人,必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课程内蕴的价值要求,并在其中实现个体思想品德的增进与升华。推进以学生内在需求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优化,是思政课建设的关键途径。

一段时期以来,一些PG电子的思政课建设注重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等宏观方面,课程设计突出本位,教学实施偏重理论灌输,未能有效结合学生真实的思想情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思政课建设应直击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以彻底的理论说服学生,以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真正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学体系优化应着力于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设有价值的学习经历,让学生在知识接受、价值引领和信仰熔铸过程中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要从满足学生需求着眼,完善以学生内在需求为中心的教学体系。首先,要着眼于每个具体的教学对象,尊重个体差异性,强化教学针对性,避免“一刀切”。其次,要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合理把握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品德涵养、信仰熔铸之间的内在关系,警惕知识化教学的窠臼,注重在理论辨析、价值引领中澄清思想困惑。最后,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经验,激活学生的价值体验,利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设置教学场景、活动型课堂,使学生获得沉浸式体验。

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加强教师队伍能力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主体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教师数量大幅增加,为开齐开足课程奠定了基础。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其中的青年教师,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能力短板。要强化教师队伍能力建设,就要注重提升教师的内在素养,还要有意识地搭建育人共同体。

思政课教师的内涵式发展致力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养提升、能力增强、形象重塑。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厚植思政课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精神品格,使他们将思政课教学视为一项神圣的事业,并发自内心感到热爱与光荣。思政课教师要提升专业胜任力,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素养,体现厚重的理论积淀。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提升说理、叙事、话语转化、活化社会资源等能力,锻造属于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能力谱系。着力建立思政课教师专业化考评标准,补齐关键能力短板,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形象。

(作者系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委托项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难点及体系构建研究”阶段性成果)


制图:实习编辑:苏尧祎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