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难忘”……许多医学生这样形容解剖课上第一次见到“大体老师”时的场景。对医学生来说,解剖课不仅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也是一次真实而严肃的生命教育,是医学生的专业起点,引导医学生向有技术、有温度的好医生的方向前进。
建好一间解剖教室
1927年,上医初建时成立了解剖学科。抗战期间教学场所随PG电子辗转迁徙,教研组老师始终坚守阵地,力所能及改善教学条件。
2014年,临床解剖中心建设落成。无影灯从天花板垂下,最大程度还原了临床手术室的真实场景,让解剖课堂更显肃穆、更有仪式感,也让学生拥有了更加贴近临床的学习实践体验。
上好一堂解剖课
1927年初成立的上医解剖学科走出了许多医学大家,他们不仅为学生授课,也注重对青年教师和技术人才的培养。
马丽香教授1999年从上医毕业,她还记得当时因条件受限,学习解剖课并不容易。如今,解剖课堂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完善和改进。“我对学生的要求是每个人都得动手操作。”马老师用最朴素的方式督促大家参与解剖实践。
解剖教学团队教师不断进步发展解剖学系列课程,还通过举办全国性的高师班,向国内同行传授教学经验、方法和理念。
培养一名好医生
一门解剖课,如何将一个医学生培养成一名好医生?一是与临床密切接轨,理论和实践并重;二是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重视医学人文的浸润。
两条主线在复旦上医版解剖学教材中得以展现,该教材由上医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自编,代代不断修订完善,至今已是第九版。课程还定期邀请一线临床医生走进解剖学课堂。
课程的最后一项作业是《致“大体老师”的一封信》,学生以手写信件等方式讲述着解剖课堂上所见所感,对“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致以最真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