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远:为何能申遗成功?从四大关键词读懂“北京中轴线”

作者:张远摄影: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 2024年7月29日发布时间:2024-07-29

当地时间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正如遗产名称所展现的,要想理解作为世界遗产的“北京中轴线”,离不开“理想”“都城”“秩序”与“中国”这四大关键词。

“理想”:城市空间的典范

《周礼·考工记》有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自元朝以降,北京长期作为中国大一统政权的都城,其规划以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建设都城的标准为范本,追溯的是夏商周上古三代所昭示的理想政治秩序,故都城空间模仿的根源是对理想政治清明的追求。

中轴线恰恰是这一理想城市空间的“灵魂”:从隋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到汉魏洛阳城的铜驼大街,再到现如今北京的中轴线,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日臻成熟。宏观上,中国古代讲求择“天下之中”而建国定都,历代帝王追求居中而治,蕴含的是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哲学理念;微观上,围绕着中轴线而渐次铺展开的是国家的政权机关、精神载体与生活场所,这样一种功能性的划分为建立起一套理想的城市治理、国家治理模式提供了范本。

“都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

都城因其资源密度、权力浓度以及政治温度居于国家空间政治等级体系的最高位置。它具有一种“磁铁效应”:国家各领域的精英往往荟萃于都城,为都城建设与繁荣贡献力量。

可以说,北京中轴线所呈现出的景观风貌谱写了一曲古今都城营建的交响曲,其中不仅有以故宫、天坛、正阳门等为代表的古代皇家宫苑、祭祀与城市管理建筑,亦有以天安门广场建筑群为代表的现代公共建筑。后者的建立一方面见证了北京中轴线从王朝时代的皇家禁地转变为人民公共生活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尊重并传承了北京中轴线以中为尊、左祖右社的传统城市规划原则,并在建筑形式上取法于古代建筑,从而完美融合于中轴线。古与今的交相辉映使得北京及其中轴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代表。

“秩序”:政治、文化与时间

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点评“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是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而这一壮美秩序,是由政治秩序、文化秩序与时间秩序共同形塑而成的。

以天安门为核心的建筑群构成了理想都城的政治秩序。天安门以北的皇城是元、明、清三代中央政令与地方信息发布与集散的核心、枢纽;天安门以南的长安街、天安门广场与人民大会堂则组成了今日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空间场所。

文化秩序体现在中轴线的其他公共建筑上。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建筑成为国家记忆的载体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一旁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保存着的中国历代文物则可以供全国人民追忆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永定门内的天桥地带自晚清以来一直是民间艺人的活动场所,其所构成的都城平民文化亦成为都城文化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北京中轴线整体体现的是都城的空间秩序,那么坐落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楼与鼓楼则可被视为时间秩序的载体。在都城市井之中建独立的报时用钟鼓楼是元代开创的制度,明代将其推广到重要的地方城市,象征着国家最高政治秩序对地方的时间管理。北京作为元、清两代游牧民族政权所定都的城市,其钟鼓楼对时间秩序的规划见证了两代政权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文明转型为安土重迁的农耕文明之进程——因为对于农耕政权来说,时间的测定关系到农业生产、社稷安危,正如《论语·尧曰》所说:“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对时间秩序之“中”的把握成为受命于天的根本,也为空间维度上的中轴线赋予了时间维度上的意义。

迈向世界的“中国”杰作

近年来,中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越来越注重其与世界相连通的意义:从2014年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到2021年申报成功的“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再到现如今的“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无不体现出一种逐渐应用全球化语言来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特有内涵的时代精神。

中国古代都城文化的影响力其来有自。譬如日本历史上的藤原京、平城京、长冈京与平安京的建设,都被广泛地认为与中国的古都长安、洛阳与建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将目光放诸整个东亚文化圈,公元七至八世纪的朝鲜半岛、中南半岛诸国亦都兴建起中国式都城与行政都市网。这样一种各国争相整修作为国家象征之都城的现象,被专攻中国都城史研究的日本学者妹尾达彦称为“东亚都城时代”。

纵观世界,巴黎、柏林、华盛顿、堪培拉等城市的规划中都有“中轴线”的设计,然而相较于北京的中轴线,这些城市的中轴线大多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其巴洛克式的特征起源于对城市景观的美学追求。正如1842年访问华盛顿的狄更斯所说:“这座城市街道宽阔,但不知哪儿是起点;街道行走一英里,不见民宅、居民和通道;有公共建筑,但没有公众;有街头装饰,但缺少街面闹市。”

中轴线在扮演着国家象征角色、民族精神载体的同时,不应该忘却其本身作为“人民公园”的价值归宿。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不是这条绵延八百余年的文化脉络的发展终点,而是其传承中国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起点。钟鼓楼脚下的广场人流熙攘,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在那儿踢毽子、舞彩绸、抽陀螺、跳绳,这样的烟火气才是北京中轴线得以接续传承的逻辑与底色。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制图:实习编辑:谢文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