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举行校庆119周年院友返校交流活动

作者:黄佳汛、王冕摄影: 视频: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发布时间:2024-05-30

为庆祝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建校119周年,5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秩年返校活动在光华楼东主楼1001会议室举行。2014届研究生院友王晶琦、曹雅、俞丽佳、范秀娟、张文婷,2015届研究生院友蔡倩等参加了座谈。院党委书记王颖、副院长吴剑锋、副书记袁莉莉、导师代表李杰、杨蓉蓉及院友联系人吴金利出席。院党委副书记李洁主持活动。

交流会上,王颖代表学院热忱欢迎院友们回家,并简要介绍了过去10年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学院各项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王颖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学院将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繁荣校园国际文化等方面踔厉奋发、赓续前行。院友们经历了社会的洗礼和职场的历练,在各自岗位上各有建树,是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好反馈。国交院对于院友,不只是一所学院、一段经历,更是滋养心灵、汲取力量的共同家园。希望各位院友保持与学院的互动,持续关心和支持学院的发展,为学院的未来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吴剑锋向院友介绍了近年来学院研究生教育培养情况。他表示,一方面,学院国内外研究生数量明显增长,反映了学院声誉的提升和研究生培养的成效;另一方面,院友们所取得的成就和良好的雇主口碑,是对学院研究生培养成果的充分肯定。学院正在加快构建硕博一体贯通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欢迎院友们关注学院研究生项目的发展。

在自由交流环节,6位院友分享了自己毕业后的就业发展历程。她们有的继续活跃在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舞台上,或在公办PG电子从事人民教师的职业,有的则在国企、互联网公司等新赛道上发光发热。尽管院友们工作各不相同,但他们均表示所取得的成绩与学院的培养密不可分。作为“复旦国交人”,在校期间,无论是课程修读、文化体验,或前往共建孔子学院开展志愿服务,无不让自己在国际视野、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积攒了思维的“底层逻辑”和中西交融的明显优势。复旦赋予她们在毕业后迎接挑战的底蕴特质和精神烙印,令她们无数次攻坚克难,全力拼搏,实现成长!

最后,与会老师们为院友们送上真挚的祝福,祝愿她们在事业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生活上身心健康美满幸福,也邀请她们“常回家看看”,并赠送了学院建院30周年纪念邮折、学院吉祥物“国小院”手伴、学院熊、学院包等“回家”礼包。本次院友返校“回家”活动在温馨、轻松、欢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与会导师和院友代表心声

导师李杰:

亲爱的院友们,相隔多年能够再次欢聚一堂,看到你们闪闪发亮的眼睛和美丽的笑脸,听到你们分享各自精彩的故事,作为老师真是感到无比的幸福和光荣。衷心祝福你们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越来越美、越来越好!欢迎常回家看看!

导师杨蓉蓉:

优秀又努力的院友们,你们让老师无比骄傲!愿你们今后依旧满怀热忱,在各自的岗位上熠熠生辉。记得常回家看看,归来仍葆有赤子心。

院友张文婷: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栽培,祝我院未来发展越来越好,师生一起共筑梦想,开创未来!

院友俞丽佳:

毕业十年,再度踏入母校,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慨。熟悉的光华楼、庄严的会议室,依旧保持着昔日的模样,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留住了青春的记忆。我们的老师和同窗们,似乎也被时光温柔以待,岁月的痕迹并未在他们身上留下痕迹,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

坐在熟悉的1001会议室里,往昔的点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每一个记忆都如此清晰而珍贵。在国交院,我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新朋友,他们不仅是求学路上的伙伴,更是生命中难得的知己。同时,我也有幸遇到了可爱可亲的老师们,他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品格,深深影响着我,成为我后来教学生涯中的榜样和动力。

借着这个机会,向国交院表达最真挚的感谢。是您给了我一个宽广的舞台,让我能够展翅高飞,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院友范秀娟:

光华楼吹过的风,本北高速踏过的满地银杏,东主楼里老师上课的精彩一瞬,还有在资料室里写论文的那些日夜……都以不易觉察的方式停驻在我的生命航程里。很感念我的学院,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因为你们,让我总期待着成为一个更好的我。十年回首,行将致远。

院友曹雅: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不仅是学术的殿堂,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还是文化多样性的守护者。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用语言连接世界,用文化沟通心灵。我们学会了尊重差异,拥抱多元,这些宝贵的经历将伴随我们一生。

愿您继续搭建这座跨越文化的桥梁,让不同背景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也衷心祝愿学院能够继续引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中文教师,为全球中文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继续传递中华文明的智慧与魅力,让中国故事在全球各地传颂。

院友蔡倩:

掐指算来,我离开校园已经9年时间。在复旦建校119年之际有幸重返校园、回到学院,再次见到了昔日熟悉的老师,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似乎瞬间就弥合了这9年时间与空间上的缺口。虽然毕业之后没有选择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感谢母校、学院给了我面对未来职场上各种挫折与挑战的底气与心力;感恩各位老师在孜孜不倦、润物无声的教诲中丰盈了我的人生底色。

院友王晶琦:

青春滚烫,感谢学院为我修炼内核,助我打开视野,让我毕业十年的职场之路可以不忘初心,披荆斩棘。愿学院越来越好,后面每一个十年再见!

制图:实习编辑:罗钰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