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亦清:七获国家奖学金,亮相《人民日报》

作者:章佩林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4-05-30


日前,《人民日报》刊发2022-2023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单,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中山医院2020级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胡亦清榜上有名。从本科到博士,他先后7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荣获2023年度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拿下7次国奖

“秘诀”只有三个词

早上6点起床,早饭后,胡亦清要么去实验室,提前准备实验;要么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然后8点上手术台。手术空隙,在手术休息室撰写手术报告,处理学生工作和实验数据,常常到晚上1112点。赶上做一些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胡亦清下手术台后,还要回实验室,忙完常常已是凌晨23点。

这是胡亦清稀松平常的一天。无数个披星戴月的日子,汇成他斩获7次国奖的成长之路。

七获国奖的“秘诀”,胡亦清用三个词来概括:劳逸结合、注重效率、不怕麻烦。

科研是博士生的核心任务之一。每天,胡亦清投入大量时间在科研和临床上,与各种实验仪器、数据打交道,与手术台交手。此外,他还参加学生工作,在社会实践、科普防治等志愿服务中锻炼综合能力。

如何做好这些事情?离不开高度的专注力和执行力。本科已连获5次国奖的胡亦清,早就学会使用整块和零散的时间。他会抽出整块时间“泡”在实验室,也会在零碎时间进行思路整理、知识学习,圈出存疑的地方,用碎片化时间去弄明白。

“对刚接触科研的人来说,有学不懂、学不明白的时候。怎么办?不妨多跟老师沟通,学会劳逸结合,放松十几分钟,再回过头来看,思路会灵活些。”胡亦清说。

强化记忆是胡亦清提高效率的一大“法宝”。他会找出适合自己的、易理解的方式,把知识点吃透,每隔一段时间将知识点串联起来理解,并形成图形化、结构化的记忆模式。

还有一个重要的秘诀是:不怕麻烦。胡亦清说,不论是科研临床,还是各类活动,都要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很多时候,你可能对某个点不了解,如果似懂非懂放过它,等到后面某个阶段卡住,需要查更多的网站,看更多的文献,重复放弃的路。”胡亦清采用“刨根问底”学习法,完全掌握后,再强化记忆。

坚持学科交叉

临床、科研“两条腿”

学医,是胡亦清的理想,“喜欢在临床一线接触病人,了解病情,探索目前临床诊疗的需求与痛点。”

大学三年级,在《诊断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胡亦清去医院病房实习,问诊的第一位病人是位被诊断为淀粉样变心肌病的老奶奶。“如果没有你们,我早就不在了。”老奶奶半卧在病床上,对身穿白大褂的胡亦清和医生们说。

“那一幕至今还历历在目,内心交织感动和触动。”“目前医学上许多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够,真正能治愈的很少。”感叹还有很长一段医学路要走,胡亦清决定攻读博士。

直博入学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后,胡亦清师从心血管病学专家葛均波院士。导师葛均波对学生要求:“未来想在临床方面做工作的,在做科研的同时必须提前深入到临床中学习。”

临床科研这条路难走,需要完成从临床问题到基础研究再到临床应用的闭环。葛均波院士从临床出发,研制出全国首款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雷帕霉素洗脱生物可吸收支架——XINSORB支架,大大降低支架治疗的技术门槛和费用,整整走了15年。“我的科研一定是从临床需求出发,最终回到临床应用中。在这期间可能需要我去掌握‘医疗、产学研、预防科普’等方面的知识。”从临床医生成长为有温度的、有人文情怀和深厚历史底蕴的临床科学家,是胡亦清努力的方向。

在临床上,除了导师,胡亦清还常常跟着带教老师陆浩副主任医师一起做手术、上门诊。

深入临床一线的胡亦清,参与临床诊治、协助完成冠心病介入手术近400台。他依然期待去临床,“去临床了解病人情况时,你会看到自己的局限和努力的方向,激励自己在科研上更加努力。”

作为科研型博士,胡亦清亦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常常是下了手术台就赶跑回到实验室做实验。利用复旦上医大数据平台,胡亦清正尝试整合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生物标志组学、影像组学、基因组学等泛组学数据,实现基于AI for Science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和诊疗模式开发,跨过学科专业的沟壑,在临床和科研中做“卓越而有趣”的事业。

1320复旦-3.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