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堂第116课·星月回响——多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对谈分享会3月5日举行。荷兰室内合唱团总指挥彼得·迪克斯特拉 (Peter Dijkstra,下称彼得)、荷兰室内合唱团团员代表莫妮卡、奥斯卡来到现场,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钱振兴教授、艺术教育中心的陈瑜副教授以对谈分享会的形式,向师生解读了多媒体合唱音乐会《梵高与我》艺术构建的巧思与精神内核。
彼得告诉大家,他们想创作一台能让歌声与图画交织结合的合唱音乐会。这样一场沉浸式的合唱音乐会的灵感,生发于著名画家梵高等的画作与三年前阿姆斯特丹的梵高美术馆的展览。他们希望在视觉上欣赏艺术画作的同时,在听觉方面也能以另一种形式予以具象地展现。他提到,他们联系了意大利的技术团队,创造出图像能随音乐而变幻的算法,以更好匹配音乐会的需求。
当主持人问及图像“变幻”的形式是否与摄像机镜头的转动或者是演示文稿的展示一般时,场上的合唱团成员纷纷摇头表示否认。彼得表示,图像的变幻并非以传统的方式,而是在合唱团成员与指挥本人表演时,有四位歌唱者的手指上会佩戴感应器,同时相机会捕捉指挥的动作变化。这些采集到的数据经过算法的运算,可以引发图像的变化。“这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彼得说,“这意味着你看到的每场合唱音乐会都将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这就是我们将歌声与绘画结合的方式。”
随后,场上的合唱团成员们分享了佩戴感应器时演唱的感受。莫妮卡表示,感应器会检测他们的心跳次数和情感体验,因此演唱时的音强与面部表情都有可能造成图像的变化。在不同的场次当中,她可能会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在音乐中奔涌,有时会注意到自己的心跳,有时会注意到自己的呼吸,而这一切都塑造出了多媒体图像的特征变化。奥斯卡则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标准的音乐会,虽然他本人并不在佩戴感应器的四位当中,但是他同样能够感知到音乐的情绪和能量。这是一种纯粹的沉浸式体验,屏幕上的图像与他们的歌唱浑然一体。图像时而明亮时而灰暗,与此同时观众们也随着音乐经历了一场无与伦比的旅行。
当谈到学生合唱团成员参与彼得指挥合唱工作坊的感受时,陈瑜提到,合唱团员们非常珍惜这次世界顶尖专业指挥的指导机会。前期准备圣桑、德彪西的合唱诗篇时间比较短,大致完成了前期读谱、语言工作,彼得指挥从音乐出发再到音乐所包含文化内涵等各方面都有涉及指导、启发,学生的收获是全方面;尤其职业歌手、专业合唱团团员是坐在学生团员中一起参与工作坊,不同声部的同学获得精准声乐指导,一起创造了美好的音乐时刻,这种浸润式的音响体验,也更好地体会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巧心思。
钱振兴作为计算机研究、AI研究和多媒体研究的专家,也分析了这场合唱音乐会中AI的作用和地位。“比如迈克尔·杰克逊,将舞蹈与歌唱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共鸣,我们的研究也是尝试建立多方面的模型,将多方面的特征一起应用。《梵高与我》将音乐与图像的特征结合,找到共同之处。人们在欣赏绘画的时候产生的情感,与聆听音乐时候获得的体验,可以产生共振,使感受最大化。这就是AI的作用,能够采集数据来训练出多模态研究的网络。”彼得也表示,虽然自己是合唱团中唯一能看到屏幕上的图像的表演者,但他并不觉得自己在表演,而是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当中,跟随音乐的情感而律动。
彼得带领合唱团与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合唱团现场再现了德彪西和圣桑的作品,在听众眼前徐徐勾勒出印象派的韵味。完美的演绎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最后的互动环节中,彼得和合唱团的成员们回答师生的疑问。彼得谈到音乐情感的传播路径,是从指挥本人出发,传递到歌唱者当中,再通过算法的展示投射到大屏幕和观众的内心深处。“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场音乐会的感受也极有可能是殊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