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故宫原“掌门人”单霁翔带着他和故宫不得不说的故事,来复旦演讲,题目是《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雨过添寒,复旦师生热情不减,下午1点刚过,光华楼吴文政报告厅已座无虚席,不少同学全程站立聆听。伴随单霁翔的娓娓讲述,师生仿佛穿越时空,共赴一场故宫之旅,感受文化的魅力。本场复旦大学“文化校历”的“星耀相辉”高端文化讲座,由校学生会举办,上海复旦大PG电子友会给予特别支持。
5个月走遍9371间房屋
伴随着一阵掌声,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缓缓登上讲台,依旧穿着朴素的中式褂子与黑色布鞋,身后的大屏幕放映着他结下深厚缘分的故宫美景图。
“上任之后,我花了5个月的时间,走遍故宫的9371间房屋。走房间时,总是有两个保安跟着我。我跟他们客气说:‘不用陪着我,不用陪着我。’他们说:‘不是陪着你,是看着你。’”单霁翔带着“京腔儿”的幽默讲述让师生忍俊不禁。
2012年,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这是世界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全世界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一座宝库。看着游客络绎不绝,匆匆来去的身影,单霁翔心想: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究竟给人们贡献了什么?人们难得的文化之旅究竟获得了什么?
“我们不缺资源,缺的是人文关怀。”单霁翔下决心对故宫进行整治,扩大开放范围。他穿着布鞋,走遍故宫那些在岁月里蒙尘的角落,逐渐将1200座建筑、9371间房屋、180多万件文物等故宫相关细节记在心里,找到整治的落脚点。
2020年12月8日,紫禁城迎来了600岁生辰。“那一天我们格外兴奋,我们知道,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我们通过艰辛的努力兑现了诺言:‘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了下一个600年’。”单霁翔话音刚落,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还有观众竖起了大拇指。
为故宫的文物“治病”
七年前,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走红网络。上映第二年,数以万计的应届毕业生报考故宫博物院,要来修文物,最多一年35000人。
“这项工作真的是要耐得住寂寞,‘择一业、终一生’,我们讲的是工匠精神。”故宫里的文物修复师甘坐冷板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修复许多国宝级文物。纪录片里被同学们誉为“男神”的钟表修复专家王津,用40多年时间修复300多台西洋钟表,让沉睡的钟表重现活力。
修复文物,不仅需要传统技艺、工匠精神,更需要加强科学技术。“我们对待不会说话的文物,应该先诊断、再修复。”为此单霁翔在故宫开辟空间,集中200名文物医生,建立了人类第一所为文物治病的医院:故宫文物医院。这所医院具有23间科研实验室,每一件古建筑构件、每一件藏品必须得到科学分析检测,才能接受治疗。
通过环境整治、古建筑修缮、文物修复,故宫开放的建筑与区域逐渐扩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绵延。
带师生“云游”紫禁城
“最近天气比较冷,并非参观故宫最好的时节,”单霁翔笑言,“现在参观故宫最好的方法,就是听我来给大家讲讲故宫有哪些好地方。”
从午门、隆宗门,到慈宁宫雕塑馆、东华门古建筑馆,再到城墙、角楼,以及端门数字博物馆、畅音阁戏曲馆、南大库家具馆,师生伴着单霁翔的娓娓讲述和幻灯片的切换,移步换景,“云游”紫禁城;同时了解到这些景点如何从湮没无闻,到重建、重新开放,焕发出新的活力。
单霁翔深知,传播文化需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于是故宫加大了网站的建设,把外文的网站做得更加强大,世界各国人民通过网站了解故宫文化;把青少年网站做得更加活泼,孩子们都在网上,希望他们有兴趣,多走进博物馆,听通俗有趣的故事。
“我们举办网上展览,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故宫的展览,这是大的突破。故宫收藏的1862690件文物,在网上都公布了详细信息。”单霁翔话语间洋溢着自豪。
故宫修缮后开放的许多空间,都经常举办各类教育活动,传播传统文化。“孩子们从小沐浴在博物馆的氛围,将来一定是对博物馆有感情的一代,对于我们传统文化是有认知的一代。”单霁翔说,博物馆就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大课堂,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片文化的绿洲。
奔走在文化传播的路上
在本场讲座尾声,复旦师生纷纷举手提问,与单霁翔交流。一位毕业于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中国语言文学系的中学教师对单霁翔说过的“在故宫,普通游客要有尊严,文物也要有尊严”印象深刻。她替自己教的学生提问:“故宫很美,那么这个美对于不同时期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单霁翔回答:“当今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理解,对于城市景观的理解,对于文化意境的理解,都与以往不同。对于我们文物保护、博物馆人来说,要跟上时代、拥抱科技、拥抱未来,让文物‘活’起来,进入人们现实生活中,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呵护。”
从“故宫看门人”变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守望者”,退休后的单霁翔一直奔走在文化传播的路上,举办文化讲座,参加相关电视节目。从故宫博物院的各个角落,到良渚遗址、扬州大运河等中国世界遗产地,他用脚步丈量文化遗产,用初心传播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