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阅读 ————
人文学习中,重要的是从阅读和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找到价值感。
中学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目标是教授公民所需要的标准化和普及性知识,大学教育并不以掌握标准化的知识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培养学者为导向,以追求知识、创造知识为目标,这就需要新同学们转变被动接收标准化知识的学习方式,主动去探索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寻找兴趣,做好学业生活规划,以更好地探索大学这片广阔的天地,这是呈现在人文学科类新生面前的首要选题。学养拓展中心10月25日晚举办了主题为“适应大学的课堂——人文类新生学习方法浅谈”的任重沙龙,历史学系仇鹿鸣教授讲授人文学科的学习方法。
从追求知识到追求学问:做好高中与大学的衔接
人文教育可能并不像理工类学科,要求掌握明确的技能。如何理解人文学科的目标?仇鹿鸣说,从课程设置上讲,人文学科总体而言是以培养现代意义上的学者为目标。从现实来看,人文学科普遍存在竞争激烈的情况,在不同学位中都有大量分流去从事学者以外工作的同学,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人文学科能够提供一种以文字或文本为中心,发掘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通过分析材料接近真相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记者等各类以文字或广义文本材料为基础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因此,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新生们转换思维很重要。
确定发展方向首先要确认自己的兴趣。这一点需要从真正了解自己的专业开始。比如历史故事和历史学未必等同,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也并不等同。这就需要新生们进入大学后找准专业的定位,以及各自专业对于能力的要求。当然,兴趣转移也是正常的,新生们可以自由探索和寻找自己的未来方向。
主动适应大学的课堂
大学相对中学根本的变化在于从课程学习占据绝对主导逐渐转变为课程学习与专业阅读与研究并重的模式。
首先,对于人文类学生来说,有意识地培养专业阅读的能力和意愿是大学学习中的重要部分。对于阅读的效果,并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需要靠大家在过程中自觉去进行和体悟。通常课堂上老师要求做的报告其实目的在于引导大家去读更多文献。同时,如果能够跟着课上讨论去阅读原典,然后把课堂展示(presentation)当作一个对自己阅读成果的讨论和交流,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己阅读的广泛度,这样会比单纯为了完成任务去阅读文献收获更大。
其次,笔记的作用不是为了应试,而是帮助理解。中学教育强调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所以大家会养成做详细笔记的习惯。但大学老师不是传授题目应试的知识,而是传授对于知识的理解,这就需要同学们自主接收,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和研究,并且进行更深层次的自主探索。大学时代,我们面对的问题很多没有标准答案,而是需要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思考得出想法。所以笔记的作用更多是去提示和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想要记录问题的标准化解答。
大学的氛围轻松自由,PG电子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资源,可以让同学们尽情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过愉快且有价值的生活。比如定期看一些电影,了解电影史的发展,虽然不能提供功利性的好处,但是可以拓展对世界的认识。当然,更多的是需要自主利用这种自由,合理安排时间。
学术训练:从学术兴趣到研究能力的转化器
作息和时间管理。大学要形成有效且平衡分配自己时间和保持良好作息的习惯,最好能够保持高中以来的学习与作息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时间分配上要合理,自由时间可以投资在专业性的阅读,也可以投资在旅行、电影等有益的娱乐上;但是要减少花在刷短视频、沉迷游戏等没有收益的事情上的时间。
专业阅读习惯培养。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勤奋度测试:每天包括上课能否保持8小时的专注时间?在寒暑假是否能够坚持同样的阅读强度?这样可以形成对自己的考察和对照。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对感兴趣问题的研究,并且深入研究。二手研究材料的阅读之外,更要加强阅读和理解原典的能力,通过不断地阅读积累必要的专业知识。当这两方面有了一定积累的时候,尝试自主撰写一些有学术价值的札记、书评。
建立学术兴趣,积累学术能力。例如文史学科可以去读社会科学的相关书籍,了解其中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或者到博物馆、展览现场实地观摩,开阔视野,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局限在专业的范围中。在专业之内,也不要过早地把自己局限在很窄的领域中。在大一大二广泛了解各方面的研究,在大三以后逐渐找到自己研究的明确方向。确定希望进一步深造的话,可以根据需要修读第二外语作为工具语言。
正确对待压力,进行自我审视。要审视和确认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热情进行学术研究的长跑。如果发现投入很多也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报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可以转变思路,想想利用自己学到的分析问题和材料的方法去做更擅长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