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闯“一流之路”,高分子学科“三十而立”

作者:殷梦昊、姚舟怡、李昂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3-11-10


三十而立,更上层楼。复旦高分子科学系勇闯“一流之路”,以建设世界一流高分子学科为愿景,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优秀传统,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积极投身“第一个复旦”建设,合力谱写“一流之路”的新辉煌。

边干边学,奠基学科

何谓“一流”?三十年前的建系之初,复旦高分子人就立下了志向。

1993514日,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高分子科学系和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正式成立。首任系主任杨玉良却直言“感到惭愧”,因为当时连容纳50人的会议室都没有,成立大会只能借用物理楼的会议室。

即便如此,“复旦高分子应该是一流的,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要有‘一流的精神,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艰苦创业的精神’,而复旦高分子一向就有这种精神’。”杨玉良在会上的这番话,为复旦高分子的“一流之路”锚定了新的起点。

最初在复旦,没有一个人学过高分子,甚至大家都没有听过这个名词。出任副所长与教研室主任的于同隐,曾在有机合成领域浸润十几年,40多岁毅然转到高分子化学方向,承担起引路人的角色。经过几年努力,他带领大家自力更生建成较为完整的高分子科学教研室,设立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工艺和高分子辐射化学四个组。

“十七讲”如今已是中国高分子学科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有名词——于同隐带领青年教师翻译西方高分子科学学术著作,组织十七次高分子化学专题讲座,初步建立了高分子教研体系基本框架。

筚路蓝缕、白手起家,“一流的精神”也由此生发。于同隐的开山辟路之举,不仅为今后的教学、科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形成了团结、勤奋、好学、深思的复旦高分子学科文化。

2002年和2007年,高分子化学和物理学科均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PG电子重点学科。2011年,获批建设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如今,复旦高分子科学系已基本形成科研装备齐全、基础与应用并进的高分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国内外高分子领域享有较高声誉。

顶天立地,服务国家

“高分子学科从一开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它始终是多学科交叉的,跟物理、化学、医学、能源、微电子,甚至可以是文物保护进行交融。”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高分子系主任、教授彭慧胜认为,高分子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在理论上极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但无论“飞”得多高,由于高分子材料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最终也会落地,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服务于人类社会。

面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复旦高分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持续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在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组装、生物高分子、光电能源高分子和高分子工程等基础与应用前沿方向都逐渐形成发展特色,涌现出大批原创成果。

目前,复旦高分子逐渐形成从理论到技术再到规模化应用的科研成果转化全链路,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在航天、航空、国防等关键装备中,突破了系列“卡脖子”技术,推动了国家核心产业领域发展。

师道传承,作育英才

在创建高分子学科的过程中,于同隐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培养了大量高精尖人才,被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家骢称之为“于同隐模式”。

几代高分子人不懈探索实践“于同隐模式”,形成了以“尊重学生、甘为人梯、敢为人先、心怀大局”为内涵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精通前沿理论和产业应用的杰出创新人才,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赓续一流,再攀高峰

30年来,从邯郸校区跃进楼到江湾校区新高分子楼,日夜穿梭的身影,见证着复旦高分子人在这条“一流之路”上开拓进取的努力。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聚合物分子工程开放实验室”成立;1999年,晋升为首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经科技部严格评估,其升格为“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底,高分子科学系整体搬迁至江湾校区新实验楼,实验空间与仪器设施跃上新台阶。

一流的学科,离不开一流的平台与空间。今天,位于新高分子楼的实验室共享仪器平台拥有96台套先进仪器装备,其中包括300kV冷冻透射电镜。值得一提的是,平台提供全时段开放、共享式技术服务支撑,配有10多位技术专家,具备新型仪器自主研发能力,有力支撑上海乃至全国高分子前沿基础和战略产业的发展。

1297复旦-2.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