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文: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作者:吴新文摄影:新华社 资料图 视频: 来源:上观新闻 2023年11月8日发布时间:2023-11-08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习近平文化思想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保证、持久的精神动力和丰厚的文化滋养。不断深化“两个结合”,是进一步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一、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中国很早就有“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文化渊薮”之称,中国的思想观念、典章制度、工商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活方式等对周边乃至全世界都发挥过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但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一度陷入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遭到严重遮蔽。

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成立伊始,我们党就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有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的引领和支撑。毛泽东曾经说过:“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中国人不是把西欧和苏俄的马克思主义照抄照搬到中国来,而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延安整风运动时期,针对一些人放弃自身的文化主体性,“言必称希腊”或“言必称苏俄”,甘当其他文化的“留声机”或“传声筒”的不良倾向,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中国人必须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立国之本,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种坚持是在发展中坚持,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场观点方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提出中国人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与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才有文化主体性可言,中国共产党才能正确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用立足于中国大地的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增强历史主动,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二、“两个结合”是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面临新的主题、任务和现实挑战。

当代中国正在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大地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伟大实践必将给文化创新创造提供广阔空间和源头活水。在此过程中,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巩固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发扬中国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是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过程,也是不忘本来、返本开新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这一进程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极高明”的理论,前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魂脉,后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脉,二者在理想、境界、价值观等方面多有契合。但在历史上,中华文明也有起伏,中华文化中的很多优秀基因也曾被遮蔽、被削弱、被禁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强联合”,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赋予中华文明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新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结合,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并使其成为当代中国、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精神标识。

三、在文化交流交融交锋中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

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在温室中培育的。当今世界是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当代中国已成为“世界的中国”,各种文化、观念和思潮纷然杂陈。必须深化“两个结合”,在与各种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培育并巩固自己的文化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是要搞闭门造车、唯我独尊,而是要坚持开放包容,以宽广的胸怀学习、借鉴并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当然,这不意味着要人云亦云、亦步亦趋,不是为了成为别人、活成别人的样子,而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创造出与中国的悠久文明和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当今世界既有文化的交流交融,也有不同文化的交锋。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部分西方国家一直把我国发展壮大视为对西方价值观和制度模式的威胁,他们利用长期掌握的全球媒体“文化霸权”,误导舆论、抹黑中国形象。

面对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的斗争形势,中国共产党必须带领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在重大风险、强大对手面前,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得‘软骨病’、患‘恐惧症’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唯有主动迎战、坚决斗争才有生路出路,才能赢得尊严、求得发展。对于培育和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而言,文化融合和文化斗争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作者为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中国研究院教授)

制图:实习编辑:孙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