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接触科研时,粗到论文写作框架,细到项目背景知识,对我来说都像是一团乱糟糟的毛线球。立项书马上就要交了,我却始终找不到线头在哪里,又急又怕。”
在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刘婧萱的记忆中,四年前的那个秋天,充满了word文档里密密麻麻的红色审阅,更有着冲进星空咖啡馆那一瞬间的温暖与安心。
“当时,卢爷爷在电话里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别着急’,第二句话则是‘我来邯郸校区找你们,星空咖啡馆见’。”刘婧萱回忆道,那天“卢爷爷”从江湾校区的实验室里匆匆赶来,和自己一起端坐在电脑前,一段一段讨论、一句一句修改;也是在那天,自己知道了星空咖啡馆的歇业时间是晚上十点。
刘婧萱口中的“卢爷爷”就是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希德书院院长、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卢宝荣。数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卢宝荣获得过复旦大学本(专)科毕业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复旦大学“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等。今年,他荣获复旦大学“钟扬式”好老师称号。
“我希望的就是教会学生们科学研究的方法”
卢宝荣在授课
执教以来,卢宝荣曾开设包括“植物生物学”“分子标记及其应用”“生物安全导论”“科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以及“科学研究、艺术与创新思维”在内的多门课程。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下课,卢宝荣发现学生们总会拥上讲台提问。但那些问题往往是“老师这个考不考”“考题题型是什么”“考试重点是什么”。
“孩子们看重老师的‘标准答案’是有原因的,而我希望他们在大学能够寻找自己的答案。”他说。
因此,卢宝荣将课程的考核题型从选择、判断改为论述,而且常常鼓励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想明白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要做他们自己感兴趣的研究。
在卢宝荣看来,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种子,竹子会拔节、玫瑰会开花、水稻会结穗,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培育好每一颗种子,让他们长成自己心目中100分的模样。“前些日子一个学生告诉我,自己成为了一本国际学术期刊的高级编辑,该期刊也跻身国际顶尖一流,我很为他感到骄傲。”他翻看着与学生们的聊天记录,很是高兴。
多年来,卢宝荣主要从事小麦族、稻属和大豆属野生近缘种系统与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发表论文被引用近13000 次,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近30项,因此有不少学生慕名而来,但卢宝荣却觉得学生们选择与导师一致的研究方向固然没错,但他们未来的发展却不必受限于此。
“我不需要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过去的传承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但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我们更应该以科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做时代需要的研究。”他说,“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们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决不要冒险,但要有志趣”
求学时,自从将植物学确认为自己的研究志趣后,卢宝荣就时常进行野外考察,留下了许多惊险记忆,早在读博前就几乎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
2009年10月,卢宝荣和他的博士后在老挝采集野生稻
在瑞典农业科学大学读博期间,他曾前往塔吉克斯坦采集样本,那时苏联与阿富汗仍在打仗,野外采集点附近的许多地方是禁区。“有一次,在采样过程中看到珍贵的小麦族基因资源,就特别想得到它,一时冲动就会爬到到无路可归的‘绝境’。”卢宝荣说,“当兴高采烈地满载样品时,一回头却发现没有归路了。”
那一次,在没有保护装置、干粮,甚至没有通讯设备,悬在崖壁上的卢宝荣后悔不该孤身冒险,幸而当地向导和其他队员赶到,从山顶放下了绳子,才将他一点一点拉了上去。
时至今日,那个在悬崖上紧紧护住植物标本的年轻博士成为了近百名学生的“卢老师”,他常常叮嘱学生们“不要冒险,但要有志趣,有追寻志趣的冲劲”。在他看来,志趣的建立需要在结果导向的理性思维外多几分感性思考。
在专业课上,卢宝荣发现,学生往往喜欢读万卷书,但少有行万里路,例如研究某种植物注重分析其DNA,不重视这种植物的表型和生境。“只研究看不见、摸不着的DNA,和在大自然去观察感受植物的颜色、形态变化是不一样的。知行合一才能化为长期的研究热情。”
植物特写“残阳下浪漫的植物婚礼”
为此,他请学生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为一幅幅植物摄影特写配上文字。授粉的过程也可以是雄蕊与雌蕊在夕阳下举行的婚礼;蜜蜂采蜜的过程也可以联想到生物相互依存的规律与绵绵不息的奥秘。
“这些植物特写都是卢老师自己拍摄的。”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原野说,从本科开始,他已与卢宝荣相处8年,“越相处你越会觉得神奇,摄影、唱歌、跳舞、绘画、书法他都喜欢,能把生活过得如此多姿多彩。”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对卢宝荣来说,支教也是人生志趣之一。
2017年,挚友钟扬教授离世,之后卢宝荣及几位朋友共同成立了上海乐扬红树林慈善公益中心(乐扬公益),并在2018年以志愿者的身份走进西藏,接过钟扬教授“种子科教援藏”的接力棒。
卢宝荣与科学营的孩子们合照
志愿者团队的第一站是靠近中印边境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中学(下文简称“亚东中学”),进行“科学素养提升”教育。卢宝荣在科学营里向孩子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科学?”
在卢宝荣看来,作为世界第三极的西藏,恰恰是极其接近科学的地方,因为这里不但是植物种子的“诺亚方舟”,而且还有一批格桑梅朵“种子”渴望萌芽破土,他们的共同名字是“孩子”。
从学会发现科学问题、尝试解决科学问题到汇报科学应用成果,卢宝荣设计了一系列对孩子们来说有趣而新奇的活动,其中就包括TED科学演讲大赛。他希望用这种形式鼓励孩子们站上讲台,在分享中进一步组织语言、缕清逻辑。
在第一届TED科学演讲大赛上,亚东中学初二学生格桑旺久被许多同学称为“风云人物”。舞台上的他坚定而自信,说到兴起时,会举起手中的植物猪殃殃,向听众们一遍遍演示“顺滑与逆滑”的两种情形。这段“风云经历”后,格桑旺久获得了“防旗子反装防滑落的倒刺旗杆”的国家专利授权,学习成绩也提升到了年级第一。
“更重要的是,格桑旺久越来越自信,在哪儿都能看到他是笑着的。”他的班主任说。
在卢宝荣设计和推动的TED科学演讲大赛里,像格桑旺久一样收获满满的孩子还有很多。
“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只有短短三天,但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侧身演讲结束后,亚东中学初二学生张心萍忽然正过身,朝着支教老师们鞠躬,并上前紧紧抱住了卢宝荣。
▲
张心萍上前拥抱卢宝荣
如今,这些孩子的相片、视频与书信,卢宝荣都放在手机里一一珍藏。临别那天,孩子们写给卢宝荣的一首藏头诗里写着“卢宝荣老师我爱你”;秋冬之际,张心萍还在微信里叮嘱卢宝荣要“注意保暖”;再去西藏,正巧不在家的格桑旺久说“下次一定要与您相见”……
接受采访时,卢宝荣将照片逐一放大,介绍着关于孩子和西藏的一切,在一张照片上,他停留了许久——那是孩子们来到4600公里外的上海访学时的照片,画面里他们向支教老师献上洁白的哈达,眼睛黑黑的、亮亮的。
逢年过节卢宝荣给学生们发送的节日祝福
从教多年,卢宝荣带过的学生有近百人,“学术生涯-复旦”是他给学生们创建的群聊。逢年过节,他总是最早发祝福的人,“不但在群里发祝福、发红包,还会给我们每个人私发节日祝福,” 生命科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小雨说,“请教卢老师不但事事有回音,那些微信表情让我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卢老师像和煦春风一样的笑容。”
今年中秋节那天,刘婧萱、小雨、原野都收到了卢宝荣发来的节日祝福,这次的表情包是一轮暖黄色的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