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幸有这次汇报的机会,主题是浅谈基础研究。2月21日,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加强基础研究,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做出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成果,培养世界一流的基础研究人才。
第一方面,基础研究一流成果长什么样子?
我的理解,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兴趣导向的基础研究,常常不解决任何问题,往往提出重要问题,或者提出全新概念而开辟新领域。第二类,理论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解决领域公认的科学难题。第三类,应用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现在我们要解决卡脖子技术,首先需要解决重大基础问题,具有科学技术工程全链条的特点。
第二方面,如何做出一流的基础研究成果?
第一点,尊重科学规律,制定行之有效的评价标准,弘扬源头创新的研究文化。科学史告诉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多数服从少数。就是极少数的人,把大家的观念推翻了以后,科学才能向前走。最好的研究,往往开始的时候很多人反对,甚至认为不可能或者毫无意义。我们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到这点。也需要打破论资排辈的做法,倡导质疑精神。科学研究更需要争论,争论是科学进步的奠基石。
第二点,打破学科专业的传统边界,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我们划分不同学科,主要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有所聚焦,让科学资源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不是简单划分地盘。每个人有自己的专业,他可以呆在圈子里深耕,也可以走出来,通过学科交叉开辟全新的根据地。为了提高多学科交叉研究质量,需要国际合作。基础研究一定是开放的,在目前国际形势下,复旦可以带头谋划,大力推动国际合作。
第三点,我们现在很需要榜样,毛主席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在我们身边,有光辉的科学榜样,让大家经常看到,非常有利于激励我们的研究队伍,树立更加远大的科学目标,也激励大家努力去实现这些远大目标。这些年PG电子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特别好,有助于提高大家的科学品味,知道什么不好、什么一般、什么是好、什么是一流。甚至更进一步,我们复旦要做出伟大的科学发现。
第三方面,如何培养世界一流的基础科学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说:“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根据我自己的思考,需要培养三个重要品质。
第一个,强烈的好奇心。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真正热爱基础研究的人有点少。如果只是把科学研究当作一项工作,朝九晚五,恐怕很难做到一流。基础研究不是搬砖头,简单要求大家增加工作时间,也很难做到一流。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路径,重塑科学好奇心。我们高分子科学系在制度方面进行了探索,鼓励青年教师做真正感兴趣又重要的研究,考评时聚焦工作本身的创新性;激励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最近两年尝到甜头,一些课题组研究生自发组织、积极参加。
第二个,胆子要大,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跟传统理论尖锐对立的新概念,敢于解决理论或应用重大难题,不怕攻击,不怕侮辱。风险很大,敢于失败。过去青年教师特别是研究生,都喜欢热点课题,因为风险小。如果一个课题,没有任何参考文献,大家都退缩。我们系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摸索解决办法。比如,建议博士生做两个课题,一个很难,绝大部分人颗粒无收;另一个不太难,能够按时毕业。效果还可以,我自己实验室初步建立了一支基础研究“尖刀排”。
第三个,富有想象力。提出重大原创的新概念,解决长期存在的瓶颈难题,可能凭现在的科学理论很难做到,需要想象力来连接,这跟艺术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和艺术经常同行。如果看看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一流的科学家,不仅学问做得好,而且人文艺术造诣深厚,可见艺术熏陶能够提升想象力。比如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就专门出过诗集。我在课题组进行探索,请大家听钢琴名曲《出埃及记》和古筝名曲《高山流水》,跟大家分析法国画家莫奈的稻草堆作品,美在哪里。这种文理兼修的研究范式,还挺受欢迎的。
除了以上三方面,我们还需要营造热爱读书的基础研究氛围。不仅要读科学经典,了解科学规律;也要读文史哲经典,加强人文修养,凝练哲学方法。我们系导师和研究生有个书单,翻阅《居里一家》,理解他们在奉献中享受科学乐趣的研究哲学;看看《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反思科学范式变革的新路径,迫使我们从科学底部不断质疑。读书最大的好处,是让我们很快静下心来,看清楚科学热闹背后的挑战,更有能力从科学的源头找到好问题。
衷心希望,在我们复旦这片沃土上,诞生引领未来的科学王朝,建立影响世界的科学中心。
(本文系高分子科学系主任彭慧胜在主题教育读书班第六次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