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望道》的故事未完待续 代代后辈望大道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研工部 学工部发布时间:2023-04-11

追望大道,求索不息。信仰恒在,历久弥新。3月24日《望道》上映,影片撷取了陈望道人生中几个最重要的节点,却展现出他一旦尝过“真理的味道”,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便从未改变,信仰的初心在他的一生中,从未稍稍减退。

电影院中,大屏幕前,我们是观影人,感受着影片中的信仰与热爱。走出影院,回到现实,我们是参演人,是寻踪者,是宣讲人,是继承辈……

青春在不同时空坚守信仰约定

不同的时空下,电影搭建的桥梁,连结着青春和信仰,见证着成长和蜕变。

一次参演,是跨越百年的感动。前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生江昊在《望道》中饰演浙江一师的学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送别》歌声渐起,陈望道的背影在同学们的目送与不舍中渐渐远去。当时为了捕捉效果最好的画面,大家多次跟随镜头寻找最佳的起身时间。首映礼上看到这令人动容的一幕,因为被唤醒的记忆,更因为不变的感动,“一幕幕熟悉的电影画面让我再次以与当时的自己、与百年前的同龄人对话。”江昊热泪滚滚,“新时代将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而望老留给青年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历经百年仍然闪耀如初。”

一次寻踪,再踏探索真理的道路。材料系2022级硕士生王开元看到电影中《非孝》一文引发的风潮,不禁疑惑为何一篇发表在校园刊物上的文章会引起反动政府那么大的反应?为了寻找答案,他参加“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行远计划初心之旅,来到了故事的起点。原来真正的历史,远比电影震撼。杭州市凤起路238号,如今的杭州高级中学所在地正是百年前的浙江一师。百年前,望老指导学生施存统完成《非孝》,近三千字的檄文充满反抗旧道德旧礼教的战斗力。此文一出,石破天惊。电影对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的刻画让他印象深刻,“百年后,循着望老足迹,觉得自己与一百年前那群年轻人更近了。”

一位老乡,指引未来的方向。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陈正阳是义乌人,从小在望道路、望道中学等城市规划建设的精心设计中逐渐知晓和了解望道。2018年暑假,他背上行囊,第一次来到陈望道故居,站在木质楼梯上,“从义乌到复旦是望老来时的路,也是我未来的方向。” 两年后作为复旦学子,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共产党宣言》展示馆的一封回信时,骨子里的对望老的追随之意,让他有了进一步学习、传播望老和《宣言》精神的想法,于是,参演《望道》大师剧、加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站上《望道》电影党课的讲台……“为传播真理之甘、信仰之火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对信仰的接力。”3月22日,他在义乌参加《望道》首映礼,油然地生出感动和自豪,似乎是完成了期盼多年的夙愿。

一场宣讲,道出真理的甘甜。药学院2022级硕士生董美辰配合《望道》上映,宣讲电影党课“陈望道与‘夏坝的延安’”。为九院麻醉科讲课那天,小雨淅淅沥沥,很多医护人员下了手术后冒雨赶来,观影《望道》,认真听讲,只为他们的信仰与热爱。

一副书法,凝结信仰的力量。3月23日下午在相辉堂,新闻学院2021级博士生张舒卉代表“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望道》主创团队送上一幅书法“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我提前几天反复练习这八个字,以字为媒,用一撇一捺书写我们的信仰之约。”

观影一刻,归属感和自豪感喷涌而出

电影中多线叙事,每个角色都各有特点,丰富饱满,刻画了以陈望道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工人先锋追寻真理、坚守大道的青春群像,《望道》塑造了有信仰和精神的复旦人群体。这些为革命奉献生命的烈士用他们的事迹、热血将复旦学子同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复旦刻下永不磨灭的红色基因。百年过去,望道精神依然闪耀在复旦园。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望道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朱鸿召认为,从“红色+电影”融合业态创新发展角度,要将其从历史层面上升到精神文化价值的层面,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望道》就是一次重要且有益的尝试。

新闻学院教授张殿元说,《望道》通过电影叙事的方式向今天的“90后”“00后”展现了当年那一代“90后”“00后”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生活在不同时代的同龄“复旦人”,血脉中流淌着“信仰”和“热爱”的不老基因。一批又一“新复旦人”继续在望道精神感召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指引下,刻苦学习,努力攻关,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道路上,勠力同心,奋勇前行。

最让社会科学实验班2022级本科生杨祖冰馨感动的是影片传递的浪漫、传承情愫。听到校歌“日月光华共灿烂”的悠扬旋律,“激动自豪之情满盈我心。我也将践复旦学子之责,承新时代青年之任,不负‘复旦学子’这一身份。”

那一代的信仰守候,是照亮后人的时代火光

“初见海报,暗色背景下是金色的炸裂。是浪?是火?是光?望道先生背身侧目,似在思索,似在眺望。”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杨阳带着期待走进影院,也不出所料地被深深打动。影片呈现一桩桩一件件故事,或大或小,无不可亲可敬可爱可感,无不让人热泪盈眶。“影片落幕,灯光亮起,我明白了,那海报上的金色光芒,正是一代人的信仰守候,一代人的时代火光。沐浴在这经久不衰的光芒之中,我们更应当时时回顾,知所从来方明所去,将之代代传续;我们更应向着未来一同前行,用力写下吾辈的姓名。”

而让中文系2019级本科生陈正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影片以陈望道为中心展开两条线索:一是陈望道与戴季陶之间的分合,一人终生坚持在红色讲台,践行初心与使命;一人在广阔的时代浪潮中迷失了方向,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在这样鲜明的对立当中,观众可以看到在大时代的背景下,坚守真理与信仰的难能可贵。二是艺术性地创造了一家三口的形象,在《共产党宣言》的带领下,投身革命洪流。这就是信仰之源的引领作用。

那是风雨飘摇的晦暗年代,也是以笔为剑的光辉年代。从“一师风潮”到翻译《共产党宣言》,从执笔《新青年》到筹建复旦新闻馆,生存的颠簸和时局的动荡始终存在,但陈望道的热血与信仰丝毫没有动摇。《望道》让复旦学子看到了一位血肉丰满、有情义有气节的先生,倍感鲜活,也倍感亲切。影片刻画的那个时代的“众生相”让新闻学院2022级本科生姜秀慧动容,他们或奔赴苏俄寻求真理,或在敌寇面前以死证道,或在枪声中高喊真相,几代人对《共产党宣言》的接力守护,最终在红旗中的温情相拥。或许这就是“望道”的意义,探求真理,追随真理,继而发散,让光芒带领更多人走出黑暗。“先生所望所求之道,一生未改。穿透烟云尘硝,终得见光华灿烂。”现在,复旦新闻馆枝叶已繁,百年前照亮过先生的真理,如今也照耀着复旦学子,指引年青一代如何坚定信仰,如何面向未来。

1278复旦-6.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