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距今4000年前,来自河西走廊的人群一路西行,来到哈密盆地并定居了下来。当时,至少还有一批来自其他区域的人与他们生活在一起。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哈密是一个重要节点。考古显示,人类在哈密盆地活动的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
哈密盆地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自然环境几乎能够涵盖新疆主要的环境类型。同时,哈密盆地作为进出新疆的东方要道,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活面貌,并在食谱中留下清晰的痕迹。
从墓葬规格、随葬品多寡等判断,3000多年前,哈密盆地的先民等级分化并不明显,社会构成相对简单。曾经,学术界根据这一地区考古遗址中陶器普遍不发达、几乎不见农业生产相关工具、墓葬中墓主人身着皮毛制品下葬、随葬的动物以羊为主等现象,一般认为哈密盆地史前人群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食物以畜产品为主。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哈密盆地的先民可能有非常多样的生计选择,尽管牧业经济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始终非常重要,但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其重要程度却有显著差异。
除甘青地区农耕文化以外,这一地区同时受到来自西部和北部的草原诸文化体系的影响。比如,炭化植物证据表明,生活在哈密盆地的先民种植的谷物包括中国起源的粟和黍、源于西亚的大麦和小麦等。又如,这些先民蓄养多种牲畜,最早有黄牛、绵羊和山羊,接着出现马和骆驼。相关遗址中出现的野猪、鹿、羚羊等野生动物骨骼表明,他们在农、牧之外还从事狩猎活动。至于是否同时进行渔猎,尚无明确的证据。
哈密盆地气候干燥,偶尔可见保存相对完好的干尸。根据衣物材质等判断,当时人群主要使用黄牛、山羊和绵羊的皮与毛制成衣帽、鞋靴,且皮革鞣制技艺高超。
陶器作为史前人群重要的生活用具,往往是进行考古学文化判断的重要参考。这一时期,哈密盆地发现的陶制品延续了甘青地区尤其是河西走廊西部的彩陶传统。
海贝的发现,则将深居内陆的哈密盆地与海洋联系了起来。它与来自西亚的牛、羊、麦类作物,以及大约同一时期从中国传入欧洲的粟、黍等,共同实证了东西文化交流的开端远早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