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如今的上海,前沿技术赋能超大城市治理的潮流风起云涌——消防救援总队在106个消防站部署了无人机,它们第一时间奔赴现场,传回实时火情画面;城市管理部门运用算法工具绘制客流密度波峰波谷图,为南京东路等热门景点提前配置疏导力量;携带智能感知与视频设备的“数字单兵”抵达治理事项发生地,让街镇、区、市三级平台同步感知工作进展……兼具温度与精度的数字化治理,让市民体验到“有感服务,无感管理”,这便是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魅力。
由复旦团队编写的《城市治理的范式创新: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3月19日正式发布。该书以上海“一网统管”实践为案例,揭示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数字化治理的运行机制、“一网统管”如何实现城市治理的流程再造,以及超大城市治理向何处去等问题,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数字化治理提供经验。
新书发布的同时,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联合上海数字治理研究院发起长三角“一网统管”研究联盟。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徐惠丽、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陈炜、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活动中致辞。
将上海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知识化、理论化,回应超大城市治理难题
超大城市治理是一道世界级难题。超大规模、超高密度、超高速率、高复杂性、不确定性、交互效应是超大城市与生俱来的特质。
“数字化治理本质上是城市治理的一种范式创新。这本新书旨在将上海城市治理的创新探索知识化、理论化,回应超大城市治理这道世界难题。”本书主编、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熊易寒说。
“一网统管”建设的源起,要追溯至2019年年初上海提出的“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建设愿景。2021年,国内首个“实时、动态、鲜活”的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1.0版”正式上线。2021年3月,“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2021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要全面推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拓展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在此背景下,本书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统管”不仅是技术治理,还有一套治理哲学
“‘一网统管’的核心功能,就是‘高效处置一件事’。”熊易寒介绍,现代城市治理最大的痛点和难点,就是事与权的不匹配,事情往往不是按照部门职能分工的分类逻辑发生。“ ‘一网统管’让城市治理实现从部门化运作向平台化运作的转化。”
为达到这个目标,关键在于打造一个标准化、集成化的数字底座,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为原料,以数字化技术为发动机,驱动城市资源和要素高效运营。但本书强调,“一网统管”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治理,其背后还有一套治理哲学,包括整体主义的数字化治理、风险预警的数字化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数字化治理、基于韧性城市的数字化治理和法治导向的数字化治理。
这种治理哲学,是将城市视为生命体、有机体。超大城市治理不再是经验主义的,而是基于城市的生命体征,建立一套城市体征指标体系,及时发现病灶、找出病因、对症施治,致力于把影响城市生命体健康的风险隐患察觉于酝酿之中、发现在萌芽之时、化解于成灾之前。
熊易寒认为,上海城市治理的范式创新,是制度、技术、责任心、使命感和专业能力共同造就的,是城市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是每一个市民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敬业精神创造的超大城市治理奇迹,也是数字化治理赋能百业、服务人民的创新红利。
政产学研合作、大兵团作战:“有组织科研”的生动实践
“编书过程中最令人欣喜的是,我们将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团队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大兵团’。”熊易寒说。
2020年10月,上海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与复旦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进智能城市“一网统管”的理论研究。PG电子专门组织一个以政治学、公共管理为主体的跨学科研究团队,还邀请多位校外专家参与。此外还有若干博士生、硕士生加入课题组。
两年里,研究团队与“一网统管”实务部门通力合作,与多家企业深度互动,深入上海16个区的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实地走访了解城市运行现状,与基层治理者和广大市民深入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充分掌握“一网统管”中的技术和实践路线和流程,也挖掘到大量基层一线的鲜活实践案例,最终在学理基础上进行系统集成和理论升华。正因此,本书不同于传统学术类著作,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备,文笔生动,可读性强。
研究团队相信,在实务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治理模式,也将推动中国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未来,他们还将继续跟进该项研究,出版更多关于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