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伟轩 吴海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使命

作者:徐伟轩 吴海江摄影: 视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10-27发布时间:2022-10-28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殷切希望,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知识学习、理论创造和调查研究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和历史性经验。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行稳致远、古今中外知识体系融会贯通、中华历史文明繁荣永续的高度,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光辉使命和自觉担当,对深入思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规律性、实践性问题,夯实筑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知识根基具有重要意义。

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正确方向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命题之所以被提出,就在于自主知识体系的确立是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提和基础,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形态离不开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一论断在清晰谋划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是对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应肩负的历史担当的昭示。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其要旨是积极引导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规律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在思考并回答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现象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在对社会发展学理性认知的意义上构建的。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体系,对概念范畴、价值符号、逻辑方法的创造、拓展和运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极为清晰的一条逻辑主线,就是将问题提出、概念阐释、结构设定、思路展开的知识生产运用全过程统一起来,将所关涉的思维演绎、思想表达、方法论证规范化和系统化,理清不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知识脉络、知识轮廓和知识边界,在把握普遍规律和基本遵循的过程中为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大的知识储备能力。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寻求的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徒状态”的彻底改变。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社会变革,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但必须认识到,当前哲学社会科学一些领域依然存在奉他者思维、理论、话语为圭臬的风气,甚至存在离开西方的学术标准、学术命题和学术观点就无从研究、无从说话的现象。这种“学徒状态”“盲从心态”的一个深层原因就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一段时间惯于依赖、因循和套用外部理论模型和实践经验,缺乏原创性、自主性的知识主张。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要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生产知识、创造知识的自立自信,形成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指向的是以中国的知识、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回答并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橱窗里的精致花瓶,也不是书斋中的闭门造车,而是面对感性的历史状态,植根现实的社会生活建构,是立足中国实际、着眼人民诉求、聚焦时代变革、回答人类困惑的大学问、真学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亟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有用、能用、管用的知识体系服务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亟待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以接地气、有创见的知识理论、知识思想和知识话语阐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观,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真谛。从鲜活的人民群众实践生活出发,在研究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强起来的有效之举,是今天所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责任。

实现古今中外知识体系融通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兼具内生性与开放性、继承性与超越性、民族性与包容性的。一方面,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中国人自己的感性判断和理性认识的集成,因而富有鲜明的身份标识;另一方面,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人类构筑知识的结构范式、思想内核、符号表达的精华,因而也体现出显著的普遍特征。基于此,跨越时空的沟壑,打通整合古代知识体系和外部知识体系的认知资源,在立足中国社会历史的同时观照多样性的外部世界,在创制知识生产运用的中国样本、范式和路径的同时提出被世界欣赏和认同的命题、理念、符号、方法,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逻辑和内在要求。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主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创造性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们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被历史检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成就。历史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根基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跨越“空间距”和“时间差”的过程中,融通各种知识资源,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最大增量。

实现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革故鼎新、古为今用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大课题。依据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和“精神生产”的一种样态,既是稳定的、厚重的,也是鲜活的、灵动的。这种二重性决定了知识的生产运用及其系统化必须按照积累规律,在历史沿袭和接续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要义是塑造归属当代中国的思维、价值、符号、方法体系,是使中国传统的知识谱系和知识框架再度青春化。当代中国的知识生产既不能数典忘祖,也不能抱残守缺,而是要在充分整理、提炼和阐发古代中国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观念和治国理念过程中,结合世界之变、历史之变、时代之变,赋予中国传统的知识精髓以现实意义和未来关怀。

实现国外现有知识体系的去伪存真、洋为中用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又一要务。近代以来的中国长期处于知识的输入状态,这种“知识逆差”一方面为中国生产运用现代知识打开了天窗,另一方面,也极易导致中西之间知识文化交流的不平衡、不平等。特别是在西方“知识霸权”和“文化殖民”的侵袭下,不加辨别地照搬西方理论范式、方法逻辑和话语体系,妄图以“西方的花草”嫁接到“中国的木本”,对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的危害性会愈发放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要直面西方知识垄断的问题,将解构“西方中心主义”摆在突出位置,铲除盲目照搬、食洋不化的行为心理,使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真正成为抵制“知识霸权”和“文化殖民”的中国之道、中国之智,在知识领域为世界上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推进中华历史文明繁荣永续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具有知识生产创造的意义,更关乎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文明兴衰。焕发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是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踔厉奋发的目标,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任务。欧美文明首创人类现代化的历史,乃至长时间的领跑全球,这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西方世界根据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率先建立起相对全面的科学知识体系。面对1840年以来的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创新,锻造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文明摆脱了断层化、边缘化的危机。过往的经验表明,在自身的历史叙事、社会分析和当代实践中建构起成熟完备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谱系,是使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文明傲然站立在世界文明大舞台的“支点”和“阶梯”。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致力于中华文明厚积薄发的伟大学术工程,必然以中华文明的涅槃重生为奋进目标。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同中华文明的鼎新是相通共进的。一方面,中华文明丰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财富始终滋养着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绵延至今的中华文明在思想理论、文学艺术、体制制度、运行模式等方面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精神创造,它们为当今中国知识生产、知识运用和知识评价提供了具有积淀性的“质料”。另一方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也以思想、理念、方法的精耕细作不断激活着中华文明。诸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求同存异”“协和万邦”的契合等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使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得到新解和高扬,为中华文明注入了内生性的发展力量,充实了现代性的精神内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学术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拓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改造和发展,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方面,今天中国所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华文明的一次重大飞跃,是人类文明的一次重大发展,但也是从来没有教科书的,从来没有现成答案的,这恰恰为人类思想认知和理论方法的整体更新,为世界知识生产过程、流动方式和评价体系的秩序重塑创造了时代机遇。另一方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举中获取到活水,也以中国特色、时代本色的知识结构、知识范式和知识谱系为之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必须同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推进拓展联动起来,着力发挥科学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塑造、牵引作用,持之以恒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拓展中国人、中华民族的知识世界,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兴盛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系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文化研究”(19JJD710006)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制图: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