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上海医学院即将迎来创建95周年。9月29日下午,“一流医学人才培养”主题论坛“传承创新 融合发展”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明道楼举行。本次论坛是PG电子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开展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聚焦新阶段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新医科人才培养,探讨推进医学教育改革新举措,为服务健康中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献策。论坛分为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两部分,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
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翁铁慧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校党委书记焦扬致辞,校长、复旦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主持开幕式。
出席论坛的嘉宾还有海军军医大PG电子长刘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天津大学医学部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宋凌云,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长栾宗涛,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光,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胡鸿毅,同济大学副校长顾祥林,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许铁峰,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全国80余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医学院校相关负责人,上海市相关委办局、同城各兄弟高校相关负责人,以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和附属医院师生代表。
翁铁慧:扎根中国大地,改革进取,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医学人才培养新路
翁铁慧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前夕举办“一流医学人才培养”论坛,对全国高校加强和改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领航作用。
就加强中国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翁铁慧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坚持立德树人,传承大义精神,培育一代代具有仁心仁术的高质量医学人才,把医德摆在首要位置,把德育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从言传身教中传承弘扬大义精神。
二要坚持服务需求,回应社会关切,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紧缺人才,主动服务国家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需求,培养一大批医工医防结合的急需高层次紧缺人才。
三要坚持立足学科,强化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医学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推动我国医学教育由大国向强国迈进。
四要坚持改革创新,抓住关键环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争做医学教育的“排头兵”、“领头羊”,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提供新思路。
焦扬:胸怀“国之大者”,以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成效为中国医学人才培养作出新贡献
焦扬表示,建设“第一个复旦”,最根本的是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医学院,最重要的是培养一流医学人才。复旦上医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国字号”队伍,要胸怀“国之大者”,以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新成效为中国医学人才培养作出新贡献。
一是强基固本,陶育“有温度”之才。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文教育和课程思想深度融合,把医德教育贯穿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塑造中国特色、复旦特点、国际水平的医学文化。
二是守正创新,作育“高水平”之才。推进新一轮“金课”建设,深化临床医学八年制培养和临床医学院改革,探索“MD+PhD”培养新模式,加快形成一流医学教育体系,培养满足全健康链条需求的高水平卓越医学人才。
三是开放融合,培育“复合型”之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问题,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以临床医学需求为牵引,优化医学专业结构,促进临床与基础、临床与预防深度融合,推进医学与其他学科交叉创新,培养更多复合型创新拔尖医学人才。
焦扬表示,PG电子将一如既往全力支持上海医学院建设,为医学人才培养创造更好条件、搭建更大舞台,希望医学院及各附属医院在建设健康中国、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和“第一个复旦”实践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
▲
金力主持开幕式
主题报告聚焦“一流医学人才培养”
在主题报告环节,四位重量级嘉宾围绕“一流医学人才培养”,带来精彩报告。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主持主题报告环节。
王辰在《以“新医科”引领新时代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指出,医学包含“促防诊控治康”六大领域,六位一体、不可分割。他分享了协和医学院的“新医科”建设实践并指出,“新医科”建设呼唤构建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与机制,要进一步提升院校医学教育质量,医学院校设置必须统筹规划、高水平建设,构建医学通科教育,推行现代医学教学模式,保证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质量。通过建立与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制,优化医生职业发展路径,创新体制机制、注重医教协同等举措,灿烂医学生职业前景,严格医学生培养过程。
乔杰在《新时代下医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报告中指出,新时代的医学教育注重基础临床贯通式整合,医学教育改革需加速前行,踏实走好医学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乔杰分享了北大医学部及所在的附属医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思路以及举措,指出新医科建设本质是创新医学教育,形成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体系,适应新的科技变革。医学人才培养要聚焦学科交叉,依托PG电子高水平平台,大力培养复合型医学拔尖人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要持续支持临床医院高水平的医生科学家队伍,建设中国特色的医学战略科学家力量。
复旦上医校友徐建光在《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构建中西医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报告中指出,中西医并重是新时期我国的卫生健康方针之一,要坚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应对当代健康挑战。上医历史上也曾涌现出了姜春华、沈自尹、王文健等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领军人物。对于新时代下中西医并重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徐建光指出,要通过推动中医药融入医学教育全过程、探索传承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特区”、营造浓厚国际化育人氛围等方式,进一步发挥中西医结合学科人才支撑和引领辐射作用,推动中西医汇通创新学科发展,在建设健康中国新征程中唱响中医西医交叉汇聚的最强音。
顾晓松也是复旦上医校友。他在《组织工程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中,以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的发展为切入点,分享了他带领团队在推动组织工程技术发展方面所做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并详细介绍了生物可降材料、干细胞与细胞基质、神经再生的分子机制、小核酸与组织工程神经等领域的前沿技术,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深入分析了组织工程再生医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指出,科技交叉融合加速的时代,正促进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深度交叉融通,不断推进“医学+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