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家先生担任复旦大PG电子长期间(1993.02-1999.01),为了培养一流人才,日夜殚精竭虑,对复旦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推出了许多改革举措,当时教务处都逐一认真落实。现回忆其中部分以表示心中的缅怀!
为培养一流人才,提出“名教授上基础课”
这本是复旦的传统,复旦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名教授都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包括实验课)。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名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却成了稀缺。杨先生刚任校长时,全校有108名博士生导师,上本科生基础课的只有2名。针对这种现象,他说:“建国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培养出一流的大师?我们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条件和环境,使得我们有产生一流大师的‘土壤’?我感到现在应考虑这个问题了。”为了培育这样的土壤,在杨校长的推动下,PG电子推出了多项举措。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鼓励和倡导“名教授上基础课”,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得到一流教师的教导,提高教学质量。让名教授上本科生讲台,是学校的一种诚信。杨校长说:“一流的教授应该上讲台。教授的前哨阵地应该在学生这边,应该与学生接触;否则,学生会产生被欺骗的感觉。”采取此措施后,复旦名教授上基础课的数量从开始一学期16名逐渐增加到40~50名,基本上达到了名教授上基础课的要求。如今,由名教授为本科生上基础课已经成为我国高校的普遍共识。
在这方面,杨福家先生是身体力行者。1980年他晋升为教授,当年秋季他就承担了PG电子物理类本科生“原子物理学”课程的讲授任务,且之后连续多年一直如此。这也是他后来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后倡导名教授要为本科生上课的率先所为。杨先生每次讲课,偌大的阶梯教室总是座无虚席,不仅学生,还有不少老师,济济一堂。杨先生在讲课中始终贯彻“培养智能”的授课理念,不仅“授人以鱼”,更重视“授人以渔”;始终重视联系实际,重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的介绍;始终重视教书育人,主张“做人第一,修业第二”;重视历史珍贵资料的展示,使学生在生动、有趣和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杨先生的讲课内容深深吸引着课堂里的所有师生。在卸任校长后,已经60多岁的杨先生仍接受邀请,为2000级本科生讲授了一个学期的原子物理学课程。他在潜心教学的基础上编著的《原子物理学》,自1985年出版后先后修订共出了五版,第一版于1987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全国优秀教材评选全国优秀奖,以后各版先后被评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2009年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原子物理学》(第五版)在去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一等奖。杨先生精彩的讲课内容和风格,都在教材中得以充分体现。
强调教书育人,首先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
教授走上讲台,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传道授业。《光明日报》1993年6月7日头版曾刊登了杨福家校长撰写的题为《教书育人 传道授业》的文章,杨校长在该文中首先写道:“教授首先应向学生讲授如何做人,其次是如何思考,第三才是具体的专业知识。”此后又在多种场合阐明“怎么做人”的涵义,在1994年10月,于杭州召开的“国家教委直属高校咨询工作会议”上,杨校长又在讲话中进行了较完整的表达:教育青年学生怎么做人,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应教育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每个人都应考虑,如何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为祖国和人民做出最大的贡献。每个人在享用其他人所创造的物质与文明财富的同时,必须考虑自己如何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一个人,只有懂得了人生的价值的时候,才能朝气蓬勃地生活;他的学习、工作、生活才能有最大的动力。
2.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应教育学生面向世界、热爱祖国。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发展迅速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世人瞩目。扎根祖国,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奋斗终身,应是我国青年的崇高理想。放弃优厚生活待遇,毅然回国并做出巨大贡献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朱光亚、谢希德等人的事迹正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教材。
3.在任何时刻必须提倡艰苦奋斗的精神。任何人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在科学上有所创新,必须具有艰苦奋斗的高尚品质。要教育青年,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无捷径可走。与我十分熟悉的、曾任核试验场司令官的钱绍钧中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胡思得教授都经历过十分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并克服科技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他们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优秀学者。
4.必须教育青年人树立能与人相容的道德风貌。当代任何有意义的事业都是社会性的集体事业。在20世纪初,一些重大的科学发现有可能是由个别人完成的,但到了今天,已几乎不大可能了。例如,最近发现的“顶夸克”,涉及到800多位科学家。因此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十分重要。一个人在科学上有了一些成果,是一种享受,但同时,必须有宽广的胸怀,学会“如何从别人的成就中获得乐趣”。
杨校长在关于“教育青年学生怎么做人”所作的“四个方面”的阐述,和我们现在强调的课程思政是多么吻合,这是留给我们可贵的精神财富。
从抓考风着手,狠抓学风建设
杨校长下大力气抓的就是严惩考试作弊,发现一个退学一个,不留任何余地。在1993年,一次就有30多名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勒令退学。令杨校长下此决心的原因是在1993年7月的期末考试中,他得知有27名学生作弊。“作弊成风还成什么一流大学!”他决心狠抓考风,严行“谁作弊,谁退学”的制度。对此,杨校长给复旦的学生和家长先后共发送了2000多封解释信;《复旦校刊》也开辟专栏,先后以整整25个版面刊登了1200多名学生写的讨论文章;《新民晚报》也有多次报道。经过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广泛讨论,大家达到了共识——“谁作弊,谁退学”。当然,PG电子对因考试作弊而被勒令退学的学生也没有一棍子打死,凡此后一年表现好的可以申请回校复读,这样“给出路”的政策杜绝了走极端的学生。对考试作弊者的处理是公正的,无论是谁,一视同仁。有一个印象很深的例子:记得在1995年,有一位大四毕业班的校级学生干部(还是上海市团学联的负责人),她已经取得了直升本校研究生的资格,为了追求全优成绩,竟然冒险作弊,被监考教师逮了个正着;为此,PG电子的相关领导也来了解情况,大家一起认真对待,该生也接受了处理结果;该生后来通过复学完成本科学业,最后考上了厦门大学研究生。
采取“谁作弊,谁退学”这一措施后,考试作弊虽未杜绝,但已大有好转。同时教务处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总要作一次有规模的宣传,致使作弊案例减少到极小个位数。严肃考风,严惩作弊,净化了PG电子的风气,教育了学生要诚信做人,学校的考风大为好转。
完善学分制教学改革,实施通才教育
复旦在八十年代开始试行学年学分制,在学习年限浮动、增加公共选修课、实行辅修制、优化教学以及增强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性方面进行了探索,本科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它的基本框架依然是学年制,学分仅仅作为计算学习量的另一种方式,依旧沿用学年制的学籍管理办法,学生修读课程自主选择的余地实际还是很小。为此,杨福家校长提出实施完善学分制(因为世界上各国各高校对学分制的理解不尽相同,且我们实施学分制改革必然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实施通才教育。让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能力、志趣、特长选择学业的机会,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宽厚的基础。
推行完善学分制,首先要从转变教育思想入手,调整好教学计划,设计好课程结构。为此,结合完善学分制,我校在1993年年底开展了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一百多位教授一起讨论“通才”教育思想、改革课程体系、实行按类教学等问题,并在校刊上开辟专栏,发表了40多位教授撰写的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文章。杨校长一起参与讨论,并专场解答一些教授提出的疑问和疑虑。通过大讨论,贯彻“通才”教育思想,改革课程体系,实行按类教学,成为全校的共识。全校按类成立了人文、外语、法学、新闻学、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科学等12个学科的课程设置委员会和普通教育课程设置委员会,在教务处组织下,经过反复讨论,根据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参考国内外教学经验,拟定了新的课程体系方案,课程结构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部分构成。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关于学分制改革、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后来为许多高校所采纳或引用。
启动“䇹政学者”计划,让本科生在科研实践中成长
为了培养一流人才,要让本科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实践活动。杨校长在几次访美时,都拜访了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教授,并在复旦建立了“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李政道物理综合实验室”。1998年,李政道教授出资25万美元,在复旦等4所高校设立了以他与已故夫人秦惠䇹的名字共同命名的“䇹政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䇹政项目”)。自此,复旦开始了本科生的学术研究计划项目。这是国内第一个在本科生中以“一个导师带一个学生”为模式的科研计划项目。其目的不是让本科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而是让学生能在课余或假期进入教师的科学研究实验室与教授接触,能全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如何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参与“䇹政项目”的学生做出一定成绩的,就被授予“䇹政学者”称号。以“䇹政项目”为起点,很多“䇹政学者”都已顺利成长为国际一流学者。现在,“䇹政学者”已经成为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本科生科研的顶级荣誉。受“䇹政项目”的启发,复旦大学在“䇹政学者”计划的基础上,又发展创立了“望道” “曦源”等项目供本科生参与,进而完善为“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体系,立足于科研,且兼顾应用。2007年,教育部设立了面向所有大学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而对此,复旦已早早走了近十年。
我校的本科教学改革举措和改革后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后来为许多高校所采用。复旦本科教学所取得的这些成绩,都离不开杨福家校长高瞻远瞩的教育思想。杨先生虽已仙逝,但他“追求卓越”的行事风格将永远鞭策后人,他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他的教育思想永远会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