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宁波日报》:杨福家,在宁诺这块博雅教育试验田上点燃“火种”

作者:蒋炜宁 楼楚楚 苏钧天摄影: 视频: 来源:宁波日报 2022年7月18日发布时间:2022-07-23

宁波诺丁汉大学昨晚发布消息称: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PG电子长杨福家教授,因病于2022年7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6岁。

斯人已逝,但他关于博雅教育的理念,却如搏下的火种,燎原开来。

1993年杨福家出任复旦大PG电子长。2001年刚从复旦大学校长卸任两年的杨福家正式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出任英国著名高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2004年杨福家推动创办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并担任宁波诺丁汉大学首任校长。

历任国内国外知名大PG电子长多年的杨福家,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有深刻见解。他倡导博雅教育理念,曾在多种场合积极建言、著文,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他曾说:“我有幸当了12年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走访了无数世界高校,逐渐懂得什么叫博雅教育。自然而然的,我也在思考这种优秀的教学体制可否移植到中国来。”

为践行博雅教育理念,杨福家校长身体力行推动创办了宁波诺丁汉大学,开启了中外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为中国高校注入新活力。在办学上,杨校长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注重教学质量;二是坚持教育应“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三是强调“做人第一,修业第二”。

在杨福家任校长期间,宁波诺丁汉大学在保证高水平教学的前提下稳步前行,历年来培养了众多走向世界舞台的优秀学子。杨校长曾多次表示,许多毕业学生在写给他的信中提到“PG电子改变了我们的一生”。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这块博雅教育的试验田上,杨福家校长强调要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作为一位先进教育理念的“播火者“,杨福家校长毕生都在用实际行动探索和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他希望在中国的土地上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为国家培养未来所需要的高端创新国际化人才。

杨福家:历任中外三所高校校长,“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杨福家教授,复旦官网图。

记者从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核科学与技术系方面获悉,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杨福家教授2022年7月17日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

据中央文史研究馆简历介绍,杨福家,男,1936年6月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PG电子长、上海市科协主席、中科院原子核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协副主席、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等。

杨福家的大学入学证件照,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官网图。

考入复旦又留校任教

霍四通所著的《杨福家传》介绍,杨福家于1936年出生在上海的宁波人家庭,祖籍宁波镇海。

1954年从上海格致中学毕业后,杨福家以优异成绩考入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物理系。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初出茅庐便担任了系副主任的职位,而当时校领导“敢于放手年轻人”的理念也一直延续到后来他主政复旦时期。

在担任复旦大PG电子长期间的一次座谈会上,他谈及了大学时代的“三好”体会,即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他说,没有健壮的体魄,是很难为人民服务的;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把专业学好,要精读本专业的几本经典书籍,同时又要广泛了解古今中外历史,历史使人明智;在大学学习期间参与一些社会工作,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好处。今天的社会需要青年人具有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这都不是在书本上能够学到的,而是在实践锻炼中、在社会工作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1963年,杨福家被选派到丹麦玻尔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从事核反应能谱方面的研究。他是国家选拔的第一批到西方做访问学者的候选人,在赴丹麦前还有个插曲。

当时,他与其他留学生候选人集中到北京培训英语,一群人讲话开不了口,英文水平受到老师的严厉否定。他和来自北大的好友感到,自己的英文应该不至于这么差。因此,两人约定从第二天起,散步时只讲英文,不讲中文。最终,他们都通过了外教考核。而那名北大好友就是陈佳洱,他之后去英国留学,曾任北大校长。

对此,杨福家曾感慨:“不要轻易被人家打败,想想我们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充分发挥优点,坚持下去。”

他说,如今去欧洲留学容易,在上世纪60年代却少有,他是个幸运者。

杨福家到达丹麦玻尔研究所时,尼尔斯·玻尔已经去世,他的儿子小玻尔主持工作,父子两人都获得过诺贝尔奖。一个不大的国家能出不少诺奖得主,这让他思考,这里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他感受到,那里师生探讨问题时完全平等,他还发现,有时吃饭时间会很长,这不是说菜有多少,而是大家在吃饭时研究探讨问题。初到丹麦,杨福家开始时感到不大习惯,不太敢问问题,但在丹麦,学生随时可以打断课堂,提问越多,表现越好。

“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这句话曾被杨福家反复强调,这种思想也反映到他日后的主政教学中。

杨福家曾表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校训,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曾说,他喜欢这句话里的两个字——“学”和“问”。“学问学问,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答问题。”杨福家鼓励学生敢于问问题,“所有重要的发现都源于问问题”。

2020年9月,杨福家在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张力奋教授的新书《牛津笔记》读书沙龙上。

历任中外三所高校校长

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杨福家被任命为复旦大PG电子长;2001年起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出任英国名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宁波诺丁汉大学于2004年经批准设立后,他又出任该校首任校长至今。

在1993年2月25日宣布任命复旦校长的干部大会上,杨福家发表就职演说,题目就是“找差距,创一流,振兴复旦”。他说:“在我一生中,真正激动的时刻并不多,当选院士算一次;现在宣布了国务院对我的任命,又是一次,我深感责任重大。”

杨福家提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他指出,PG电子工作的重心应当放在提高“国家队”的水平上,使它有朝一日跻身于世界第一流大学的行列。复旦应当以一流的教学、一流的教材,培养一流的人才;复旦应当有一流的科学研究;复旦应当有一流的高技术产业;而一流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和高技术产业,又需要一流的后勤保障系统。

1999年,杨福家卸任复旦校长之职。2001年1月,他赴任英国著名学府诺丁汉大学。他坦言,签订第一个三年合同时,校方担心他适应不了,怕学生不支持,但三年之后又与他签订三年,最终,他一共做了4个三年。

2021年7月,杨福家主持宁波诺丁汉大学毕业典礼,85岁高龄的他为毕业生送上祝福。“宁波诺丁汉大学”微信公号图

什么是好大学?出任宁波诺丁汉大PG电子长期间,他曾在开学典礼上发问,宁诺和复旦相比,哪所大学更好?

他自问自答说,这个问题问得不恰当,因为这好比在问:椅子和桌子哪个更好?但这是两个不同的物品。宁诺和复旦是不同类型的两所PG电子,其实无法直接作出比较,复旦是研究型大学,他对宁诺的定位是一所普通型大学。

在2020年的9月进行的一场读书沙龙上,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张力奋教授和杨福家进行了对谈。

谈及高校进行的“双一流”建设评价工作,杨福家表示,他还未仔细研究过,但他感到,当世界有名的PG电子公认某所学校是一流,这所学校才是一流。

大学之间能用来比较的是什么?杨福家认为要看学生,看进来的学生,是不是越来越优秀,看毕业的学生,升学就业是不是越来越好。他说,从这个角度讲,宁诺的学生不比复旦学生差。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会过期,而‘智慧’永恒。”杨福家希望,大家不要唯分数论,“每个学生不完全一样,就在火种不一样,关键能够找到自己的火种,点燃之后就会腾飞。”他解释说,这就要发现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需要自己和朋友一起发现火种所在。

在宁诺今年7月9日的毕业典礼上,杨福家通过典礼手册寄语本届毕业生:“同学们,如今我们所处的世界还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我希望你们未来无论去往何方、从事什么行业,都能用自己的火种为这个世界发光发热。我衷心希望每一位宁波诺丁汉大学的学子都能点燃火种、实现梦想,我们一起共同构筑中华民族的‘中国梦’。”(澎湃新闻)

相关新闻

共和国今年已痛失22位两院院士,其中5人为宁波籍

7月11日至7月17日这一周内,共和国3位大师接连远去。

7月17日,著名核物理学家、教育家、复旦大学原校长、宁波诺丁汉大PG电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央文史馆资深馆员杨福家教授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6岁。而数天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叙瑢、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兆祯远去。

2022年以来,共和国至今已痛失21位两院院士,其中5位是宁波籍院士。

1月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无党派人士、精密机床设计及工艺专家、原机械工业部(局)科技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徐性初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专家、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科技委研究员潘自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矿冶学家、昆明理工大学教授戴永年在昆明逝世,享年92岁。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农业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兆良在南京逝世,享年90岁。

3月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核技术应用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毛用泽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3月16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磁场理论与天线技术专家、原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二研究院二十三所副所长陈敬熊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3月20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文圣常在青岛逝世,享年100岁。

3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动物营养学家张子仪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专家、天津大学教授余国琮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

4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焊接专家潘际銮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4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专家、清华大学教授李三立在北京去世,享年87岁。

5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小麦遗传育种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庄巧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5岁。

5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动力学家、哈尔滨工业大学原校长黄文虎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6岁。

5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坦克车辆设计专家王哲荣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6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东华大学教授周勤之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6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感光材料专家、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首席专家、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邹竞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6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化学动力学家、矿床地球化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於崇文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6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梁骏吾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7月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晶体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范海福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7月1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学家徐叙瑢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7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风景园林学家、风景园林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孟兆祯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制图:实习编辑:王越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