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忆二级教授|袁开基:襟怀坦荡,作育英才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医学宣传部发布时间:2022-07-15

编者按

赓续先贤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在上医95年的奋斗历程中,无数上医前辈严谨治学,医德高尚,对上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6年,经中央核定,上医有16名一级教授,22名二级教授。这些教授都是各学科的先驱者、奠基人或领军人物。

他们在医学教育岗位上以身示范、立德树人,在救死扶伤的事业中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袁开基(1904~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有机化学界和药学界的老前辈之一。192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1931年留学美国维基尼阿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因成绩优异,得到金质奖章并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卫生署麻醉药品经理处技正、军医PG电子主任教官、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中华工业研究所所长及国立药专教授。自1949年起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任药学系副主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医学院及药学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历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理事。

袁开基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高等院校任教,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他在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药学人才,为祖国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解放后,他在上海第一医学院(今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医”)药学系一直亲临教学第一线,主讲有机化学。他的教学方法是抓住重点、讲深讲透,举例生动、循序渐进。为了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和便于复习,他还编写了有机化学提纲式讲义,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该份提纲式讲义曾于1963年在天津市举办的有机化学科学讨论会上进行过介绍,深得同行的一致好评。

袁开基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发表近20篇论文。解放前从事生物碱化学的研究,并获得专利权二项。其一是熔融法制钙皂,曾获得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的著作发明奖。解放后他从事血吸虫病口服锑剂的合成研究,虽然那时他已年近花甲,但仍亲自动手做研究,有时晚上还进实验室,一直工作到深夜。全组教师在他的带领下,对有机氧锑化合物的制备、性质及结构测定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明。后来他转为主讲理论有机,因此他的研究工作又转入有机化学基础理论研究,对Knoevenagel反应的条件、机理及产物的立体构型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所有科研论文陆续发表于《化学学报》。

解放初,袁开基虽已年过半百,为了向苏联学习,自学俄文,并领导全组青年教师翻译了《药物有机化学》《生物碱化学》等俄文专著。他还组织室内青年教师编写了《药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等教学用书。1962年,他为了开好理论有机新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了近千册的外文书刊,编著了《理论有机》专著。以上各书均由有关出版社出版。尤其是他撰著的《理论有机》,在当时国内很少有类似的书籍出版,深受读者的欢迎,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十年浩劫期间,在极端的困难条件下,他还利用时间,不分白天黑夜,编写了《有机杂环化学》及《化学热力学与动力学在有机化学上的应用》等讲义。以《有机杂环化学》讲义而言,全书贯穿以电子理论为纲,结合药物生产过程,讨论杂环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等,是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教研室曾作为研究生选读教材,现已由人民卫生岀版社出版。

袁开基认为要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师资的质量,因此他对年轻一代的培养也耗尽心血。解放后不久,他就为教研室制订了具体的师资培养计划,规定青年教师要做一定数量且有一定难度的基本操作实验,要定期看有关文献并做摘要,特别强调要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外语学习。他在指导研究生时,对研究生的外语翻译,进行逐字逐句的修改。被他培养的4名研究生,都已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作用。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他对室内教师除了精心培养外,还选送去支援外单位。他认为在外单位有较好的教授指导,比在他的指导下发展成长得更快更好。事实也是这样,经他推荐选送支援外单位工作的同志,有的已成为著名的有机化学专家。

1980年袁开基患病后,引起下肢行动不便,但他关心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工作,热情地培养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对研究生的培养贯彻始终。他不顾年迈,不顾自己行走不便,仍不辞辛苦撑着拐棍去图书馆及情报所查阅文献,指导研究生工作。他还规定每周有半天的时间,研究生要向他汇报工作。他有时一直工作到深夜,在他病危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他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工作。

袁开基襟怀坦荡、为人正直、平易近人、敢说真话,他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热爱祖国、热爱专业,数十年如一日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另一方面,他生活简朴、勤俭节约,有着生命不止、勤奋不息的高度事业心。1982年10月9日,袁开基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终年78岁。他的事迹与精神永远鞭策着复旦上医人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袁开基不止在科研和教育事业上遍地开花,他的言传身教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子孙后代。袁开基的儿子袁承业,是中国萃取剂化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有机化学家之父”。袁承业长期从事萃取剂化学和有机磷化学研究,解决了我国国防工业急需,为发展中国的原子能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袁承业表示:“我出生于上虞小越镇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父亲的名字叫袁开基,他为我取名叫袁承业。子承父业,这是父亲的平生所愿。”说起结缘化学,袁承业坦言,这一切都与他父亲有关。“父亲是一位潜心科研的老化学家、勤奋的学者,一生立志科技强国。我喜欢上化学,以及我后来的人生道路,父亲给我的影响很大。”

袁开基另一子袁承织,为上医病理解剖系教授,并与其妻李颖(上医生药系教授)育有一女为袁钧瑛。袁钧瑛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是世界细胞死亡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她曾坦言,在其成长过程中有两位重要的人物,让一个原本有可能成为工人的袁钧瑛有机会成为一个世界有名的生物学家,其中一位就是她的祖父袁开基。高考填志愿时,袁钧瑛听从祖父的建议,填报了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生物化学专业。“当时最热门的专业还是物理和数学。在‘文革’把中国与世界隔绝10年后,爷爷能对科学的发展方向作如此精辟的预言,真是不简单,对我后来的发展很关键...在复旦我学了生化,后来去哈佛学了神经生物学,现在又倒过来用化学手段研究生物,所以我就说,搞了三十多年科研,还没有跳出他的手掌心。”

参考文献:

1. 薛芬撰文《袁开基教授》,发表于《中国药学杂志》,1986年。

2. 《名传神州 声闻环宇——来自上虞小越湖畔袁氏三代人的接力》,发表于公众号“老何话贤乡”,2017年。

进入复旦上医公众号

点击“服务”→“走进上医”→“上医95周年集锦”

查看上医一级教授合集

制图:马楚涵实习编辑:章一诺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