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中的“星火”:这封倡议信发布之后……

作者:殷梦昊、王靖扬、项天鸽、曹盈摄影:新华社、“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 视频: 来源: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2022-06-27

编者按:心有所信,方能行远。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回信,勉励他们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号召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做《共产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两年后的上海,奥密克戎来势汹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3月14日,复旦校园启动准封闭管理后的第一天,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星火”队)向复旦大学全体学生党员发出倡议——

“此时此刻,广大党员同学更要在PG电子‘防疫一盘棋’中团结勇毅,面对特殊时期,拿出特殊精神,体现特殊担当,用心中‘星火’照亮身边师生。”

就像一颗颗温暖的火种,“星火”队员纷纷从讲解台前走向抗疫一线,在各类岗位持续发光发热,带动身边同学开展志愿服务,让党员发挥作用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据统计,他们来自全校16个院系、38个党支部。校园进入准封闭管理后,三分之一的队员在各院系党员志愿服务队担任核心骨干,封控管理后,近半数队员成为片区长、楼长、楼宇志愿者,八成队员主动参与校园服务、开展各类志愿服务近1000次

今天(6月27日)正值总书记重要回信两周年。让我们再次走近“星火”,聆听他们的战疫故事。

“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以星星之火去点亮周围的人,便可汇聚成磅礴力量,战无不胜”

左宗正

材料科学系2021级博士研究生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

江湾校区

3月,PG电子进入准封闭管理,我开始承担全校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队的统筹工作,简单来说就是发挥“信息枢纽”的桥梁作用,一边向广大同学统计、搜集各类需求,一边及时将这些需求发布给各研究生党支部、“星火”队、博讲团等等。如果发现有人能解决某个问题,那就请党支部推荐相应人员给我,我为他们安排服务时间。

负责40多个院系研究生党员组成的100多支服务队伍,让我的手机那段时间几乎随时处于消息轰炸状态。志愿服务说来琐碎,不仅涵盖了手机贴膜、修理自行车、补衣服、理发等便民服务,也包括校外物资运输的消杀、搬运和发放等机动任务。刚接手的那个星期确实是手忙脚乱,基本是实验室、电脑桌两头跑,每隔1小时我就会从实验室出来,到电脑前查看“问卷星”和共享文档的平台上同学们发的新需求;做好整理汇总,或定点联系、或在大群集中发布……早上8点多开始的线下服务,我7点就要开始协调工作人员,一天下来,基本要到夜里12点甚至凌晨1点。为了确保线上线下对接到位,同时更全面地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态,我们还发布多期“支部书记工作提示”,引导各支部书记去主动思考他们还能为身边的人做些什么。经过几星期,工作流程逐渐理顺,效率也越来越高。

3月31日起,我开始了第二项工作:担任江湾生活园区19号楼的楼长,负责一日三餐的搬运、物资抗原的发放与核查、核酸检测提醒和秩序维护、楼宇内环境的维护、限定区域放风的管理,在后续还要完成毕业季工作的衔接配合等。

左宗正(左二)和伙伴们在园区内发放物资

“楼长”这一职务,让我瞬间变成楼内近300位同学的“临时辅导员”。我需要在群里及时了解同学们的各种诉求并尽快反馈,说真的,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毕竟我从没有带过这么大的“团队”——大家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甚至在此之前从未打过照面。而疫情封控管理之下,我必须尽快认识大家,通过宿舍编号迅速定位到人,以便高效处理各类突发状况。

封控管理通知下达第一天,要求大家足不出户,同学们或多或少有些不安。我就穿着大白“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每个寝室需要的饭菜数目等。一楼到六楼,一百多个寝室,所有情况最终汇总为一份详细表格。彼时是乍暖还寒的四月,但忙了一上午,真是汗如雨下。这件小事可能对同学们有所触动,在我的招募之下,很快组成了一个12人的“小型”志愿队伍。

最初的那个星期很艰难,每天循环高强度的运作:既要早起发放饭菜,同时要兼顾手机上发放物资的通知、园区的告示,以及来自前方指挥部的公告等各种错综复杂的消息,几乎都忙到深夜。再加上一开始志愿者们对工作不熟悉,有的人一开始比较有热情,几天下来也会疲惫。面对这种情况,我会抽空和他们聊天,分享一些收获和感想。每次三餐、物资发放我都会确保自己在场,让其他志愿者们更安心。

左宗正(左四)在取餐点担任餐食发放志愿者

我始终抱着这样的信念:要让楼里的每个人都平平安安,吃上热乎的饭,顺利拿到所需物资,想尽办法帮他们解决问题。我也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把这份信念传递给志愿者们。让我很感动的是,这份信念很快影响到了楼里的其他人,之后在发布志愿者招募的时候,大家积极响应,人数大大超过需求,最终组成了30人的队伍,很多同学看楼里志愿者名额报满了,就到楼外去当园区志愿者。后续,大家对工作都愈发得心应手,每个人都竭尽全力。我想,两个多月的仗能够打赢,能够守住一方的平安,每个人其实都是志愿者,成果绝不仅仅属于我们这30个人的小队伍。

我们队伍里有位骨干,每次发物资他都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在志愿者们碰到困难的时候,也是他把党旗贴到楼道里激励大家。在他生日的那天,我将一本之前陈学明教授送给我们“星火”队员的《重读<共产党宣言>》,转送给他作为礼物,既是感谢、祝福,也是希望他能从这本书中获取更多的力量。

通过这次疫情,我对“星火”队员们常说的两句话,“一个队员带动一个群体、一支星火队竖起一面旗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曾经的我们是真理的宣讲者,是理论学习的急先锋,而在这次疫情中,我更真切感受到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意味。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以星星之火去点亮周围的人,便可汇聚成磅礴力量,战无不胜。

“‘星火’队本身具有的红色基因,促使我们每个队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倾注比常人更多的热情”

杨宁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

邯郸校区

邯郸校区,“星火”队员们在准封闭期间参与搬运各类物资

特殊时期,特殊担当,这次抗疫经历,让我更真切体会到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性。运货员、引导员、搬水工、网格员、巡逻员、楼长……“星火”队本身具有的红色基因,促使我们每个队员都在各自岗位上倾注比常人更多的热情。

一个队员带动一个群体,个人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动员。从校园生活物资搬运、消毒凝胶发放到核酸检测秩序维护,我也从红色袖章、蓝色隔离衣换上了白色防护服。在70余次各类志愿服务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党员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北区党员志愿者“机动队”为同学们搬运矿泉水

PG电子启动准封闭管理后,我参与发起面向全体学生党员的倡议,发起倡议就要扛起旗帜,在后续的系列志愿服务中,我们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我们第一时间承担了校园物资转运的工作,尤其是一些紧急任务。无论是早晨七点还是晚上十点,“星火”队员总可以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来。校园进入封控管理后,北区有一支志愿者机动队,其中大部分都是“星火”队员。记得有一次夜里9点,我们与送水师傅一起为北区107个楼栋送去了400桶水。

4月6日,志愿者们连续7个小时工作不停歇

4月初,在北区4次全员核酸检测中,为避免交叉感染,保证进出有序、排队有间隔,我负责组织协调核酸检测秩序维护志愿者。我们把北区的楼宇分布、通道路线,核酸检测的楼宇排程、时间进度烂熟于心。从动线1到动线5,志愿者们精准变换点位,引导“阵形”。4月6日核酸检测通知很紧急,从下午4点到晚上11点,我们有几个志愿者因为穿着防护服,长达7个小时没有喝水、吃东西,结束时大家没有任何抱怨,都笑着说“像是打完了一场胜仗”。

PG电子进入网格化管理后,我也“转型”成北区网格化管理的“网管”巡逻员,负责网格志愿者的组织招募和协调安排,并开展日常巡逻串联起各个点位的志愿者,保障同学们户外活动的秩序与安全。在30多个时间段的巡逻中,不管是白天黑夜、烈日风雨,我们一直坚持到网格化管理结束。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每天出去巡逻四五个小时,沿途排查各种突发状况。

杨宁在北区“泡泡”理发室协助教师党员理发师为同学理发

5月底,随着同学们陆续返乡,志愿者招募变得有些困难。于是我们号召居住北区的“星火”队员们多多加入,尽管他们大部分已经在担任楼长等职务。一些原计划返乡的同学也主动退票,一直坚持到封控管理结束。

我这学期正好有一个硕博连读考试,学业压力不算小。从一定程度上,志愿服务的确会挤占学习时间,但我觉得这也是对自己的一次锻炼。我一般每天花2到4个小时完成志愿工作,剩下时间备考,生活很有节奏感也很充实。实际上,志愿服务的获得感,也能帮助我调整好心态去迎接考试。

而除了在疫情一线担当职责,我们“星火”队员也没有放下主职工作。疫情之下如何继续精进理论宣讲工作,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制作了讲解质量专项提升方案,让大家在疫情期间也不松懈讲解本领的锻炼,包括一起开展“大中小德育一体化课程”的备课工作、编写《信仰之源》阅读材料“加油包”、优化个性化讲解稿等等。不论疫情防控还是讲解工作,我们“星火”队始终都在践行宣言精神。

“‘眼中有光芒,心中有力量’

这句话一直鼓励着我”

方晢伊

公共卫生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队员

枫林校区

《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既是复旦人也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之馆。两年前,我选择加入“星火”,就是抱着寻访初心的想法。“眼中有光芒,心中有力量”,在我们刚入队的时候,一位老师曾这样评价我们,这句话也一直鼓励着我。这段时间,经常在微信群、朋友圈里看到“星火”的伙伴们在校内开展各种志愿工作,他们的激情感染着我,给予了我更多力量。

方晢伊为流调志愿者工作制作在线答疑文档

我虽然住在校外,疫情期间无法入校,但参加了徐汇区疾控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志愿工作,进行电话流调。同时在公共卫生学院流调队中担任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负责支部的运营工作、队伍建设、组织生活,以及团队同学的心理支持等。后期,我也参与了一次校内紧急流调。

流行病学调查是公共卫生部门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但还没毕业的我们平常很少真正参与。我一直认为,身为公卫专业学生,在疫情严峻的时候原本就应站出来承担责任。所以在得知学院招募流调志愿者时,我立马就报了名,成为了学院派出的第一批志愿者。当然不只是我,我们学院的很多同学都在疫情期间参与了流调工作和其他校内外防疫工作。学院和导师也非常支持我们,让我们平衡好学习科研和流调志愿者工作,匀出精力支援抗疫一线。

我的志愿者工作从3月27日正式开始。每天早上,我们会收到疾控派来的流调单,认领任务后就分别开始电话流调。从早上8点打通第一个感染者的电话开始,平均一天会打十个电话,工作一般需要到晚上9点结束。每通电话所花的时间长短不定,但不低于10分钟;特别是当需要询问具体轨迹点位时,我们需要花费的时间常常会达到半小时以上。一天下来,嗓子经常是哑的。打完电话,我们需要根据流调内容核对《核心信息表》、《密接信息表》和《轨迹表》,这三张表格里就包含着感染者的基本情况、疫苗接种情况、发病情况、行动轨迹,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基本情况等重要流行病学信息。

我的第一个流调对象让我印象深刻。她是一个小区保洁人员,文化水平不太高,言语表达有点混乱,但在流调过程中,她一直在反复对我说这样的话:“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我每次看到你们这些医务工作者,都很想哭;我一定配合你们工作。太抱歉了,我不想给社会添麻烦。”当时我的触动很深,作为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最普通的人群正是最需要我们服务的人群,我希望能真正为他们守护好健康的大门。

除了本职工作之外,我们也在试着为感染者们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帮助。不少人接到流调电话都会比较紧张,会不断回拨我们的电话确认或求助,纵然力量有限,但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帮助。比如我的另一个流调对象是一位高校学生,流调电话拨通时,因为核酸检测结果一直在复核中,她已在医院的临时隔离点住了两天两夜,无奈、焦虑、不安笼罩着她。在接到电话后,她向我说明了情况,其实我能做的并不多,只能不断地鼓励她、安慰她,联系疾控老师确认她的核酸检测结果,希望能帮到她。幸运的是,通话后第二天,她告诉我,她的核酸复核结果为阴性,并顺利回到了校园。她还特地发了朋友圈表达了感谢。

志愿服务过程当中,难免遇到有人不配合,有同学会觉得很疲惫甚至扛不住。我作为临时党支部书记,也常常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更强大的心理支撑。我们在各流调小组之间搭建了沟通平台,开展队内的心理辅导,互相传授经验,共同解决问题。队员们通过倾诉互相打气、彼此治愈。

我一直觉得公共卫生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专业,它是以人群的健康为出发点的。通过这次志愿服务,我也更加坚定了信念,今后一定会继续坚守这份工作与事业。

“‘冲在前面’,一直都是‘星火’人的自我要求

秦艳晖

药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副队长

张江校区

从3月进入准封闭以来,我参与了张江校区的志愿服务和管理工作,从事的岗位多种多样,但对一名“星火”队员来说,这其实是稀松平常的事。加入“星火”以来,我学到了比预想更多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自己的高标准。“冲在前面”,一直都是 “星火”人的自我要求。

张江校区的学生住宿园区在高科苑,共有6栋楼,疫情期间我是1号楼的两位楼宇负责人之一,主要负责订餐、统计物资需求、接收分发物资等。防疫政策的调整是循序渐进的,5月份起张江校区开通了各楼栋轮流前往操场和图书馆的接驳车,我开始定时确认各楼层出行需求,上报车辆人员信息,安排和联系车长。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6月1日才大体结束。

在园区,除了楼层志愿服务以外,我的辅导员工作也不能停下来。我带的班级现在是大二,他们是张江校区年龄最小的一批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是需要格外关注的。临近期末,大家普遍压力变大,我会及时跟大家沟通并提供帮助。让我感到意外和感动的是,在园区3号楼出现抗原阳性时,我的班上有两个男生申请参与楼宇志愿服务。得知此事,我一方面替他们担心,另一方面也真的为他们骄傲。这是一群我原以为需要特别关心照顾的孩子,他们却勇挑重担,也成为了光荣的志愿者。工作期间,他们认真负责,表现非常出色。

除了住宿区的楼层工作之外,张江校区的志愿服务还有一些特别之处。张江校区药学院的主要科研区域(张江二期)、住宿区(高科苑)和食堂是被马路隔开的,在刚进入准封闭管理的时候,张江校区大“气泡”被划分为三个小“气泡”。当时学院党委书记和副书记在张江二期值守,指导组建药学院学生志愿者队,我虽然被封闭在高科苑“气泡”内,但因为有较丰富志愿服务经验,也希望能够为校园抗疫出一份力,于是就在学院党委指导下,线上承担起组织和管理张江二期志愿者队的任务。

3月17日,张江校区接驳车开通,秦艳晖(左一)坐首趟班车与药学院张江二期志愿者见面,留下了第一张合影

在张江二期的学生中,我通过线上号召组织起一支志愿者队伍,分四个点位开展分餐、送物资等工作。远程管理志愿服务,难度可想而知。这些同学我此前并不认识,彼此都是“网友”。如果遇到突发情况,人在现场还可以及时做出判断,但在线上,就对信息沟通提出了很大挑战。所以那段时间我总是起得特别早,生怕有人找我的时候消息回迟了。好在每个志愿者都非常负责,即便是最开始对流程还不熟悉的阶段,也没有出现过工作失误。

当然也遇到一些阻力。刚开始开展志愿服务时,会有人不理解我们的做法,例如询问为什么一定要志愿者分发餐食而非自主取餐,针对这个情况,我向大家解释,这既是为了保障每个人都顺利拿到餐食,也防止餐食堆积一处无人管理,运转起来后大家也逐渐理解,还会自发在群里刷屏感谢志愿者们。慢慢地,张江二期的志愿服务走上了正轨,队伍持续发挥作用,承担起流调小分队、送餐和物资志愿者的角色。

张江二期志愿者工作顺利运转后,队伍得到了师生们的点赞

后来,张江校区内开通了接驳车,三个小“气泡”互通,同学们可以去实验室做实验了。志愿队伍也转变角色,开始负责班车的安排和提醒工作。有的同学忙于科研,可能会错过末班车,所以志愿者们每晚在末班车发车前半小时,都会逐层提醒大家乘班车回寝室,同时对实验室进行安全巡查,收获了师生的好评。

回顾这段日子,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学生的成长,以及我们整个队伍的成长。这让我感到自己的所为是能够感染身边人的,也更让我相信,“星火”的使命,值得一批又一批同学去坚守和践行。

制图:实习编辑:王越责任编辑:李斯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