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挑战,复旦不少科学家逆行,在过去的两个多月驻守在PG电子的实验室,科研攻关不停步。5月以来,学校又陆续开放了一批实验室,截止5月27日,全校审批开放实验室1221间、开放运行833间,其中一大半在江湾校区。
科学家们疫情期住在江湾校区的实验室里,抗疫不断线,科研不停步,直至与同学们在实验室里重逢。疫情期,丰硕的科研成果背后,是复旦人闪亮的科学家精神。
自3月13日PG电子进入准封闭管理期以来,江湾校区累计320余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疫情科研攻关项目、紧迫性科研项目经审批后进行。信息、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等领域一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持续推进,更有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为抗击疫情提供复旦科技利器。
每天巡检实验室,保障国家重点科研任务持续推进
走遍江湾校区交叉学科2号楼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下文简称:信息学院)的实验室,是院长迟楠教授每天必做的功课。
“楼里有超净间等实验室,重大科技设施运转不停歇,必须要进行安全巡检。”从3月13日进校以来,迟楠就驻守在交叉学科2号楼,每天进行实验室安全巡检,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问题,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就在这栋楼的实验室里,迟楠参与的两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正常运转,同时在着手申报一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为帮助4名无法来实验室的本科毕业生补测毕业设计的实验数据,迟楠搭建水下可见光通信实验的发射系统和接收系统,进行远程实验数据处理,让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迟楠还带着部分留在实验室的研究生,进行星基的极高频段通信实验,搭建地面等效验证平台。
特殊时期,迟楠先后两次受邀在国外光通信会议上做大会主题报告,她指导的学生在光通信领域旗舰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直博生胡昉辰在5月22日收获第十八届王大珩光学奖,是复旦今年唯一获奖者,该奖项每年学生获奖者全国仅30人。
随着疫情向好,更多学生们陆续回到实验室,在“导师带班制”下,一个老师负责两位学生,“我的背后有整个学院,大家合力保障国家重点科研任务的持续推进”,迟楠说。
与病毒赛跑,研究新冠奥秘克戎变异株免疫逃逸特征
尽管家和PG电子一街之隔,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研究员王鹏飞选择离家驻校。在3月13日前夜,他与实验室的博士后和科研助理住进学校,有条不紊地开展科研工作。
年初,王鹏飞团队与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就在合作评估多个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完成实验数据采集。当上海打响疫情防控攻坚战,团队坚守实验室,争分夺秒研究新冠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免疫逃逸特性,在校不到一个月,就完成论文撰写。
5月8日,Cell Host & Microbe在线发表王鹏飞、张文宏以及胡子欣团队题为:Antibody Eva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BA.1, BA.1.1, BA.2 and BA.3 Sub-lineages的论文。研究进一步证实,对于适宜接种的人群,推广疫苗加强针注射仍然是预防SARS-CoV-2传播,特别是应对奥密克戎株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团队还致力于研究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对抗新冠病毒新出现的各种变异,相关研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睡在沙发上,研究代谢性疾病生理病理机制
“我的学生们选择留校做实验。我更应该留下来,为他们保驾护航。”3月13日,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下文简称:代谢院)副院长赵同金住进交叉学科2号楼的办公室里,睡在沙发上。同一楼层里就是实验室,赵同金说,这有利于开展代谢性疾病生理病理机制相关课题研究。
两个月来,赵同金与留校学生们一起做实验,讨论课题,撰写论文。课题组同时开展四个课题。5月13日,赵同金课题组在Life Metabolism杂志发表题为DDB1 Prepares Brown Adipocytes for Cold-Induced Thermogenesis 的论文。
云端科研不断线,涌现一批科研成果
在江湾校区先进材料楼内,分布着材料科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先进材料等多个单位的实验室。为了统筹系内事务,维持国家基金委重大仪器、重点项目运转,材料科学系系主任俞燕蕾教授在3月底入校工作。
楼内不同院系、实验室的100多名学生在开展实验、科研工作,俞燕蕾早晚各一次巡视实验室。她也带领课题组师生为两个国家级项目的结项做好收尾,并准备参与申请4D打印智能材料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不能进入实验室的日子,成为学生们的“沉淀期”,静心梳理科研问题。俞燕蕾和课题组老师进入学生们的线上讨论组,发现“每个小组都非常活跃,学生们的科研热情并未减退,反而方向更加明晰。”
疫情期,材料科学系涌现一批科研成果。俞燕蕾团队的青年副研究员秦朗获得上海市2022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启明星项目;孙大林教授从3月13日至今,坚守在先进材料楼,承担的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5月底完成课题绩效评价;孙大林教授、余学斌教授、王飞青年研究员在新能源材料方面的成果发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Energy Storage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CS nano等高水平期刊上。
除了他们,在江湾驻守的还有高分子科学系的教授彭慧胜、丁建东等一批科学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