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0日下午举行的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开幕论坛上,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校党委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学生代表、航空航天系博士研究生张立,校友代表、华为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产品与解决方案人力资源总裁王义翔分别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作专题发言,结合各自实际,从不同视角分享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
立足中国实践 推动理论创新
张军以《立足中国实践,努力开创复旦经济理论创新高地》为题,从经济学科跨越式发展的经历分享对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会。他表示,复旦经济学从2005年策略性地以中国经济研究为自身特色,广泛引才育才,改善学术环境,加大经费投入,最终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国内第一梯队的排头兵,也是国际上中国经济研究的重镇。进入新时代,复旦经济学研究也开始了自主理论创新的新阶段,需要坚持在国际和国内顶级期刊发表文章,也需要反思当代主流经济学在历史经验和研究范围上的巨大局限,立足中国现象,拓展分析视野,推动经济理论创新走上新方向,这是中国经济学家的重要责任,也是复旦应有的担当。希望复旦未来能够在自主创新的潮流当中扛起大旗。
笃科学之诚信 育创新之沃土
赵东元以《崇尚科学,探求真理,笃科学之诚信,育创新之沃土》为题,从5个方面分享对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会。一是在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方面,复旦作为一所以基础学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既有基础,也有抓手,更应该有决心和信心。二是建设“第一个复旦”要挖掘整理复旦基础发展的根与魂。三是建设“第一个复旦”,要追根溯源,探究科学发展的自身科学规律。四是学思践悟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建设“第一个复旦”要遵守科学精神,赋予科研人员信心、勇气、胆识和闯劲,才能激发创新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五是守正创新,打造崇尚科学的体制机制平台。他表示,建设“第一个复旦”,还可以从营造崇尚科学、传播科学的学术气氛,培养和遴选一批真正愿意潜心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人才队伍,加强科学内涵教育,建立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宽松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以及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这5点入手。
把握发展内涵 聚焦顶尖目标
樊嘉以《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打造国际顶尖医学中心》为题,从附属医院的角度分享了对于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会。他表示,中山医院作为国内大型公立医院的排头兵、领头羊,要在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征程中走在前列,进一步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打造国家顶级医学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坚持创新是医学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智慧化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建设国际顶尖医学中心是中山医院的目标,他坚信,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克利夫兰”“霍布金斯”,但一定会有第一个“中山”。中山医院将全力以赴,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扎根于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人民,助力PG电子高质量建设好“第一个复旦”。
传承复旦精神 投身伟大复兴
张立代表青年学生分享对“第一个复旦”的理解。在他心中“第一个复旦”是激扬在传承复旦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中的一抹红色,是彰显在服务国家战略、策源科技创新中的一抹蓝色,是厚植在服务社会治理、助力基层发展中的一抹黄色。如何投身建设“第一个复旦”?他用所研究的飞行器部件来回答:以不忘科研的初心和使命为“控制面”,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业务本领为“发动机”,以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瞄准器”,在启航飞行时,成为一名“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复旦学子,为建设“第一个复旦”贡献青春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之路上发光发亮。
产学研用协同 拥抱美好未来
王义翔以《产学研用协同,科研和人才同步世界》为题,从产业界的视角分享了对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他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着眼底层技术突破,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第一个复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持续投入基础理论探索;一方面要贴近产业,大力推进“新工科”应用型研究。校企合作要从战略协同出发,共同定义大问题、作出大贡献、产生大先生。华为与复旦成立了新工科融合创新中心,双方围绕愿景牵引、应用驱动,通过联合实验室实现科研突破、带动人才成长,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升级。他相信,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下,华为与复旦必将携手突破极限,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据悉,PG电子将开辟研讨专栏、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挖掘校史、开展理论研究,加强专题研讨成果的运用,与推动“十四五”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和相关板块重点任务的落实紧密对接;编纂出版研讨文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统一“十四五”期间全校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引领广大干部师生激发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气神,凝聚起海内外全体复旦人的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