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要解决当代新闻实践的难题 张涛甫谈《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

作者:傅 萱 刘岍琳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11-26

话语体系是一个结构性的网络,它既是隐伏于历史表征、文本符号、话语形态以及意义表达背后的规律性存在和内在结构,也是一直开放的理论判断和方法论框架。这个分析框架不是凭空构建的,而是基于历史实践和话语实践的理论抽象。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理论和实践进程中形成的语境化的实践原则,也是一个超越具体语境化的理论谱系。它经由数代政治家、理论家、新闻工作者的接续努力,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与时代对接的创新发展。2020年国家哲社重大项目《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建构与实践研究》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演变置于百年中国社会巨变大语境下进行考虑,考察二者互动影响,揭示中国新闻话语运行机理,发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构和变迁在社会结构中的轨迹和逻辑,发现中国特色新闻学的话语机制和系统规律性,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语境的优化。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入中国,经由建党时期、延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五个时期,每个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都在努力构建与时代相适应的话语体系。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全新历史方位之下,面对全面开放条件下的新传播格局,中国共产党赋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新的内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

课题首席专家新闻学院张涛甫教授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关键时刻,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聚焦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建构与实践的完整历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新时代引领新发展、获取新成就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术界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助力,理论创新的重要路径。本课题一是从历史的脉络中探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演进轨迹,从中发掘话语演进的矿脉;二是从理论话语生产的自身逻辑出发,在新闻理论话语资源中提炼出话语“语法”,发掘理论规律性;三是从新闻话语实践中,提炼丰富、鲜活话语语料中的话语密码,揭示其内在逻辑。 

揭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建构的历史脉络

“话语体系”本身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创新。一个国家主流的话语体系必然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位于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媒体话语、大众话语、对外话语立体交汇的焦点。在目前国际国内风云激荡的大局势下,如何真正打通它们,如何从历史性与结构性两个维度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继往开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说服力的理论资源和叙事方式,依然是学术界面临的紧迫任务。

张涛甫说,重大项目将聚焦“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这一总命题,从系统论角度,对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进行全面、系统、深度研究,考察其历史语境、创生及演变过程、核心概念与范畴、功能作用和话语机理,揭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建构的历史脉络,探求其历史发展逻辑以及话语发展的现实逻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话语体系中,起指导作用、居于核心地位的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百年来,正是在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在党的新闻宣传与意识形态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由观念转化为话语、并形成话语体系,来自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

张涛甫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成长,并不是一路高歌猛进的,而是在与其它新闻观话语的斗争与对话中曲折前进的,在政界、学界、业界的不同声音中离合碰撞,至今仍有待进行历史维度的整理、结构维度的凝炼、表达维度的打通。”这有助于总结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也有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理论自信,更有助于探索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开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不是人为构建出来的,而是依循社会科学认知规律而发掘出来的。这套话语体系基于对百年中国新闻学话语实践的系统研究,基于对中国当下新闻传播实践内在规律的洞察,基于对人类新闻传播通则的科学把握,统摄“本来”“外来”“当下”和“未来”,精准把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系统探究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变量,揭示诸变量的结构逻辑和关系机理,构建一套富有解释力和理论活性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

创新方法与工具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

张涛甫指出,该重大项目以话语史为核心,从两大研究路径展开,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工具,立体多维地进行研究:历时性路径。通过将历史文献全面整理转化为数据库,以文献整理、内容分析、话语分析的方式,从文本中揭示话语的历史语境、发展脉络、范式变迁。共时性路径。从话语场的互动关系到观念的扩散机制;从话语群集的逻辑结构关系到学术界的知识谱系;从新闻工作者的认同到国家话语权力的方式——以科学的手段研究各种话语关系的横切面。“以话语史勾连思想史、党史和新闻史,在百年大格局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生成与演变。以话语机制研究辐射政治、学术与传媒,在结构切面中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动力机制。以话语结构研究分析逻辑与规范,通过量化与知识图谱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力争历史研究与结构研究并重,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并举。”书写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提炼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语法,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建构。

从整体上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的难点在于方法和工具的创新和选择。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建构与实践首先是历史研究,如何在话语研究的范畴内,既体现自己的理论自信,又整合其他话语,综合创新现有的话语理论,这是方法难点。为了处理百年海量话语语料,需要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网络分析和知识图谱的方法,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专题数据库和用户界面。

张涛甫认为,项目将实现方法与工具的创新与突破:“在问题选择上,优先考虑宏观节点问题,以核心问题和主干逻辑建立一个简洁、科学的分析框架。在全面占有相关理论文献和经验文本基础上,梳理、提炼出关键问题和逻辑脉络,确立项目研究的问题方向和突破方位。依托现有建设成果和建设机制,建设一整套完备的话语数据库,开发体验友好、易于检索的用户界面,以及规范而高效的数据提交和更新系统。”

致力从学理上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意识形态属性鲜明。

在新闻领域,马克思有着独特的经历和贡献。他一生中唯一的正式职业就是办报纸。马克思既有丰富的新闻实践,又有对新闻工作深刻的理论思考。由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道路证明了其话语体系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本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要成果。

张涛甫指出:重大项目的理论突破与创新落点在两个“致力”:

一是致力于贯通一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的历史。以政治话语为核心,同时关照各种话语的互动、深描语境与话语的关系。时至今日,我们所谈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已经是历史积淀、升华、经典化的结果,排除了大量生动的历史细节,研究力求在书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史的同时,看到各种影响历史书写的建构力量、留白之处,从大量的文献入手,展示历史原有的丰富性。

二是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语法。中国新闻学话语体系需要从大量的概念范畴、研究文献、话语语料、理论成果和经验材料中萃取、提炼,进而析出一套有解释力、逻辑自洽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语法”。

这套话语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话语体系为圭臬,不仅要能“解释世界”,还要能“改造世界”。这一话语体系一方面要能有力回应西方新闻观的挑战,一方面能有效面向新媒体格局下众声喧哗的现状,有效破解当下的新闻学理论之困,提供解决实践难题的理论方案。

复旦-7_输出PDF选项模板2.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