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的起点,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肿瘤医院将瞄准四大方向创建国家癌症中心:一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筛查、精准诊治和精准康复,真正做到肿瘤治疗“一人一策”,打造一个从预防、诊断到康复的全流程闭环诊治过程;二是围绕质子重离子制定适合国人的“中国方案”和指南;三是打造国家级疑难病理诊断中心,赋能精准治疗的实现,制定“金标准”指南和教科书;四是加大与第三方企业的合作与开发,包括肿瘤相关医学装备、抗癌药物研发,打通产学研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造科创高地,实现医院高质量创新发展。
追踪30万肿瘤患者5年数据,癌症告别“绝症”时代。11月13日,是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肿瘤医院(以下简称:肿瘤医院)建院90周年。在2021肿瘤精准治疗国际论坛暨建院90周年学术论坛上,好消息传来。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复旦大PG电子长、上海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出席论坛。
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 擦亮“复旦肿瘤”品牌
焦扬在致辞中向肿瘤医院90周年华诞表示祝贺,向为医院创建发展而拼搏贡献的先贤前辈和医院全体同仁致以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肿瘤医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感谢。
焦扬指出,经过90年不懈奋斗,肿瘤医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全国顶尖的肿瘤专科三甲医院,为健康中国、健康上海作出了重要贡献。肿瘤医院走过的90年,是初心不改、勇担使命的90年,是大医精诚、为民服务的90年,是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90年。经过90年的接续攀登,“复旦肿瘤”已经成为中国肿瘤医学的一面旗帜。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希望肿瘤医院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和健康工作方针,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积极服务上海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需求,自觉履行公立医院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在新起点上推动各项事业取得新成绩、再创新辉煌。要坚持医教研融合,做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医学院提供有力支撑。要坚持人民至上,做人民健康福祉的守护者,让高水平同质化的肿瘤预防、诊疗、康复和健康促进服务惠及更多百姓。要坚持改革创新,做现代医院管理的领航者,抓好医德医风和行风建设,持续提升医院治理水平,进一步擦亮“复旦肿瘤”品牌。
肿瘤医院院长郭小毛表示,医院的一代代奋斗者以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为己任,以解除病痛为使命,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从最初只有2名医师、20张病床的治疗院,历经90年发展,如今已成为闻名全国,集医、教、研、预防为一体,开放床位达到2100余张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医院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医疗业务量逐年提升,临床诊治规模保持国内领先,行业认可度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医院现阶段科研立项数目大幅增长,科研总经费屡创新高,学科建设卓有成效。诸多研究成果改变国际、国内多个肿瘤指南,在世界学术舞台发出“中国声音”。站在新的起点,医院将加快推进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聚焦学科布局,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把抗癌济世的精神薪火相传,为实现“健康中国”“健康上海”战略目标、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从“疾病治疗为中心”到“全生命周期管理”
11月13日,患病6年的肠癌肝转移患者周阿姨来到肿瘤医院大肠癌专病门诊。周阿姨爽朗的笑声很难想象,6年前,她刚确诊时的恐惧、彷徨。如今,她对诊疗过程“摸得门清”。“随访不要看专家、专病门诊又快又好!”她从得病之初的忧心忡忡“自己能活几年”,到如今完成随访检查、配好药,还要去服务台预约心理医学科及营养科门诊。
“现在癌症已经不是‘绝症’了,我生了“两个部位”的癌,治疗后一直控制的蛮好,我现在来肿瘤医院就好似患高血压就医一样,配配药、做做检查,犹如慢性病患者一样呀!”周阿姨说。
癌症告别“绝症”时代 治疗模式回应患者需求
“我还能活多久?”数十年前,这是肿瘤医院诊室里患者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如今,“我得了宫颈癌还能生二胎吗?”“我能术后再做乳房重建吗?”这些关注生活质量的问题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格外关心。
随着手术技术的日益精进、化疗靶向药物的推陈出新以及放射治疗对于病灶的“精确制导”,癌症早已不是一种“绝症”。在2021年肿瘤精准治疗国际论坛暨肿瘤医院建院90周年大会上披露的一组生存率数据也证实了这一结论。
这份生存率数据对2008年至2017年在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近30万肿瘤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结果显示5年总生存率明显提升达到71.3%,整体生存情况齐肩国际先进发达国家水平。
此外,另一份国内首个、最大规模的肿瘤医院转移患者生存报告显示,2008年至2017年在肿瘤医院住院诊疗的2万余例已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转移发生后的总体1年、3年和5年生存率达到65.6%、33.4%和21.1%。也就是说,即使发生了转移,也还有五分之一的几率可以再活5年;部分瘤种转移患者治疗后5年生存率超50%,如前列腺癌转移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高达54.9%。
“由此可见,大多数肿瘤患者如能经过规范治疗,长期生存不是一种‘奢望’,如能在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肿瘤基本可以获得治愈。”郭小毛指出,作为上海乃至中国肿瘤诊疗的“桥头堡”,肿瘤医院癌症诊疗模式和学科布局早已不局限于“疾病治疗为中心”,而是致力于对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包括生理、心理等需求的充分满足。
近些年,肿瘤医院相继开设了乳房重建、宫颈癌保育、遗传咨询、营养、心理、伤口造口、淋巴水肿护理等特色门诊,满足患者康复期的各种生理、心理及营养指导需求。“过去一个人闷闷不乐,对疾病忐忑不安、整夜整夜失眠,经过心理医学科冯医生的‘话聊’和科学用药,自己睡眠好了,心中的包袱放下了,免疫力也提高了,抗击肿瘤的信心也更足了。“周阿姨坦言。
据肿瘤医院党委书记李端树教授介绍,医院2013年建立社工部,致力于通过社工联动志愿者的方式,关注肿瘤患者可能碰到的心理、护理、营养以及法律等心理社会问题,对接外部资源,并开设全国首个面向肿瘤患者及家属服务的“帮帮我”肿瘤患者心理热线,累计服务1500余人次。2018年12月,医院又建立了全国首个集成性、一站式医务社工引领的患者资源小站,用“点单式”的免费主题咨询,服务1000余人次,并设立“青丝行动”,向贫困、因肿瘤化疗脱发的患者赠送假发。
科技赋能患者服务升级 智慧医疗场景缩短就医流程
“以前来院挂号、等候门诊、打印病史、付费都要排队,几次队排下来就过了一个多小时了,”周阿姨说,“现在只要网上预约好号头,按时间来看病,病史也不用打印,手机上直接能看到,绑定的医保卡付完钱就可以取药,省时间、少跑路!”
“数字化转型明显改变了既往患者的就医模式,患者就医更便利,医生也从中获益”,郭小毛表示,“智慧系统的辅助,让医生能够获得更及时和精准的诊断信息,进而能够给出更规范的治疗方案。医院还将在更多场景中拓展数字化应用,提供更多让广大市民可感、可知、可及的智慧医疗服务。”
科学研究“反哺”临床 科研成果让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肿瘤医院是全国肿瘤诊治的“排头兵”和“先行者”,同样肿瘤医院的科研产出近些年也呈现“井喷”式的增长。
“临床科研成果并不是为了一纸论文而从事临床研究,我们的众多科研立项聚焦肿瘤诊治领域的难点痛点和‘卡脖子’问题,许多研究成果‘反哺’临床实践的重大突破,最终让患者获得生存获益以及生活质量提升。”郭小毛说。
在乳腺癌诊治领域,三阴性乳腺癌被称为“最毒乳腺癌”。邵志敏教授团队“十年磨一剑”,绘制出全球最大的三阴性乳腺癌基因图谱,并提出分型标准,对这群患者实施分类而治,获得了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双突破。
作为开展宫颈癌保育手术全球最多的一所医院,吴小华教授团队在确保肿瘤安全性和提高妊娠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临床研究和技术革新,使得“复旦肿瘤”宫颈癌保育患者5年生存率达到98.6%。团队攻坚克难,根据十几年的临床经验,制定了腹式根治性宫颈切除术的“复旦标准”,扩大了患者受益群,并被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收录并推荐。
如今,肿瘤医院已经横跨浦江,形成徐汇院区、浦东院区和质子重离子中心“一体两翼”发展新格局。未来,肿瘤医院将瞄准四大方向创建国家癌症中心,为”健康中国“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