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探寻基本规律与历史走向 黄瑚教授谈《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

作者:傅 萱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1-07-04

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事业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为了便于把握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研究状况,项目拟从理论、实践、效果与话语四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学术史梳理,以期比较完整地呈现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百年风雨,春华秋实。2021年是党的百年华诞,100年来,党的对外传播工作伴随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世界和平、人类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对外传播工作。抗战期间,毛泽东和斯诺的系列对话堪称经典,在国际上宣传了中共的主张,对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形象起到了关键作用。

进入新时代,积极向世界阐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努力展现大国责任与担当,这也对当下党的对外传播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对外传播的根本要求。“增信释疑、凝心聚力的桥梁纽带”,也成为新时代对外传播的基本理念、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

新闻学院黄瑚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从理论、实践、效果与话语“四位”出发,对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事业这“一体”进行历史考察,探寻其发展轨迹与走向,并在总结其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揭示其发展规律,为当下加强党的对外传播能力建设提供学术支持。

解答三个问题

黄瑚说,项目要解答三个问题:如何增大对外传播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和阐释好中国梦,塑造文明、负责、开放的大国形象,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如何理解“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我国国际话语权,改变国际上“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实现中国国际形象由“他塑”向“自塑”的转变,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如何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对外传播旗舰媒体,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能够及时、清晰地表达中国立场。

项目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的基本形态、总体历程及其效果与话语为研究对象,具体分为四个子课题: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理论研究;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实践研究;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效果研究;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话语研究。。 

检视有关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活动的既往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且涉及面广,并在不断开拓新的学术领域,其中可圈可点的优秀成果为数不少,为本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学术根基。但是,就整体而言,以高标准衡量,由于时代局限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研究视角、理论依据与材料准备等主客观原因,现有研究成果尚存在不少可充实、完善之处,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依然很大。

“概念界定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尤其对于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这样一个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践过程来说,一个恰当的概念对于展开深入理论研究至关重要,可以说,概念界定是将研究对象理论化的关键一步。”黄瑚说,比如需要详细界定 “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这个概念。

又如,关于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实践的历史分期研究亟需加强。“目前关于对外传播实践的研究多关注短时段和具体事件,鲜有研究能够从宏观层面对历史分期做出探讨。为数不多讨论分期的研究,其分期依据往往是根据政治分期做出的简单划分而不是对外传播的内在变化和逻辑转折。”基于此,项目将从整体上梳理百年以来中共的对外传播实践历程,并在此基础上从对外传播实践的内部视角切入做出历史分期,以便更深入地把握不同时期对外传播的特点、贡献与局限。

三个创新目标

项目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在学术上确立了三个创新目标:

将首次从整体上、跨学科、多视角地综合考察与研究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事业,并首次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有关对外传播的重要论述解读与分析党的对外传播理论、实践、效果与话语,以填补现有研究留存的空间乃至空白点,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的水准,提高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在新闻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与作用。

将深化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研究与其他学科或方向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功能上看,党的对外传播活动在中国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内容上含有大量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各种信息,因而在研究中不仅要观照自身学科,而且还要与其他学科互动关联,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汲取理论养分。黄瑚说,这种多学科的融合直接体现出本课题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我们希望打破方法论的学科壁垒,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强调在研究过程中以历史视角和逻辑对待研究对象,不仅仅指的是给予研究对象以时间维度的关怀,更重要的是要将“历史”内化为一种思维方式指导整个研究进程,以体现该研究的历史意味。“具体从三个层面融入历史思维,研究要坚持以史料为基础的历史考证;将思想史引入到研究进程中;引入全球史视野,以期打破‘内-外’的传统边界,站在全球融合的高度把握党的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

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更是实践的指南。黄瑚归纳了项目的三点社会意义:

为现实提供历史镜鉴,让历史告诉未来。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对外传播史,其实也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与世界交流沟通的历史。通过对其百年历程的考察与研究,对其历史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有望为新时代党的对外传播活动提供历史智慧和精神指引,推进党的对外传播活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解答现实难题。目前,国际关系极为复杂,党的对外传播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此外,由于对外传播能力还不够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与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因此,项目将在总结党的对外传播百年历程中创造与积累的好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加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从而提升中国共产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提高文化自信。从近代中西碰撞以来,中国在与世界交往过程中始终在寻找一个平衡支撑点,使其能够与世界形成一种持续性的良性互动状态。处在全球高度开放的今天,真正的自信既包括了对于自身发展道路、民族文化底蕴的坚定信念,也包括了对外部世界看待中国的认知和理解。从这一意义出发,会发现对外传播成功与否,不仅仅关系着世界如何看中国,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人如何看中国——对外传播就具有了重要的内部意义。基于此认知,立足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事业的奋斗历程,展示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事业在发展、变革中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揭示与阐明蕴含在百年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活动中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仅可为当下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和阐释好中国梦、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提供强大的精神激励,而且还可转化为中国人提高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复旦-5_pdf.pdf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