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络绎不绝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不仅有中文解说,还有六种外语解说。承担翻译的“星·译”翻译服务队中,2018级外文学院本科生是中坚力量,他们希望“跨越文化、语言的阻隔,把望老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班级党员们与研究生党支部联合成立“星·译”翻译服务队,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提供讲解稿多语翻译等服务。队员、18级德文系本科生吴炅回味,“从‘语·疫’到‘星·译’,再执译笔,用专业知识,讲中国故事。比如讲解稿中提到陈望道老校长临终前的心愿是把复旦师生的户籍从宝山迁到杨浦,但是‘户籍’概念在外文中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表达,我在翻译过程中收获良多。”
7个国家、7个语种、8个专业、162名同学因语相连,组成了2018级外文学院本科生班这个大集体。他们牢记“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的院训精神,以语言为纽带相互连结,又将以语言为双翼飞向远方。
把牢理想之舵,做懂世界、接地气的外文新青年
虽然总和外语打交道,但班级同学们在向外眺望的同时,也时刻牢记着所从来处,要做懂世界、接地气的外文新青年。入学以来,班级共开展主题教育60余次,以理想为舵,扬帆新时代。
2020年7月初,习近平总书记给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对于18外文的同学们来说是新的学习契机。班级以团支部为单位集中学习了回信内容,研读回信精神。第三团支部的法文系本科生程伊泽认为,尽管现今的客观世界与彼时相较已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宣言》强大的思想光芒仍然照耀和影响着世界各个民族,而承继先贤遗志、弘扬时代精神是负担青年应当担起的使命。第五团支部德文系的王洮分享了阅读感受,表示感到肩上更重的责任,继承复旦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作为国家未来栋梁的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信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大家要向服务队队员学习,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精神,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努力成为传递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
外文学院的前身外文系与PG电子同龄,2020年是外文学院建院115周年,也是学院老院长陆谷孙先生诞辰80周年。在回信精神的激励下,18外文班联合学院其他年级师生,开展“致敬大师”主题口述史项目,将院史和四史教育融合,传承名师风范。俄文系的张子彤参与了三场访谈,令她印象深刻的不仅是两位名师伍蠡甫先生和陆谷孙先生,还有受访老师们对待采访的一丝不苟。高龄的袁晚禾老师是伍先生生前的同事和邻居,为了采访特意从市郊赶回位于市区家中,提前安排场地,同时整理相关的资料与素材。
而院史教育与四史教育的融合也延续到了微党课比赛中,学生党员结合口述史成果,以“语·疫”和“星·译”两个翻译服务队为线索,串起了一段跨越百年的故事,重现了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和陆谷孙先生编纂《英汉大词典》的岁月,从翻译精神的代际传承中阐述新时代外文青年如何坚守初心使命,砥砺奋斗,成才报国。俄文系的张君慧在参观陈望道故居时,就惊讶于陈老先生扎实的语言能力、用词的敏感精确性。据讲解员的讲述,日本版本里“绅士”被老先生译为“有产阶级”,而“乡民”被译为“无产阶级”。在她看来,这是符合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这个小故事被同学们写进了微党课的剧本。
18外文的青年们相信,唯有扎牢理想之根,把牢信念之舵,才能更好地发挥外文专长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才能行稳致远,步步生辉。
发挥多语特色,打造和而不同、异语同心的多语大集体
18外文本科生以“文化”为载体,以“语言”为纽带,通过贯通一二课堂和丰富的师生交流,使多语文化浸润人心,也在各语种社团中,促进中外学生交流,营造出团结聚力、活泼向上的多语班级氛围。
俄语新年晚会是历年以来外文学院俄文系和白桦俄语社的“年度大戏”。白桦俄语社社长郑仟仟回忆:“当时我们正在选修外教娜塔莉娅的‘俄罗斯文化’课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俄罗斯诗人克德林的诗歌《心》扩展成了小品剧《母亲的心》。随着诗歌的不断打磨,我们对于它的思考也越发丰富起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与效率。
团结向上的多语班级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超过半数同学修读第二专业,参与主持各级科研项目20项,获学术竞赛奖项23项,其中国家级6项。18级英翻班的黄迎佳选择修读法学二专,她说:“起初选择修读法学二专是兴趣使然,模拟法庭的精彩辩论和巧妙有趣的案例分析使我萌生系统性学习法学的想法。一年半间,修读了宪法、中国法制史、法理学、民法、民事诉讼法等课程。”同班的姚永卿选择了经济学二专:“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经济学和英语可以互为补充。将二者两相结合,不仅能开拓视野,更能强化‘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同学们在多彩的科研实践生活中深入和了解社会。18英翻班的管欣等同学在大一下学期担任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二孩家庭课题组助理研究员,“在入户调研过程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在一线做实验、看数据的基本学术训练,还拓宽了学术视角,受益匪浅。”
2020年10月,18英翻班的林曾汇参加中国日报社主办的第25届“21世纪·可口可乐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获国家级二等奖。他感慨道:“通过校内选拔、上海地区赛,直至站上全国赛的舞台;经历初稿、修改、定稿与展示,学院英语演讲与辩论中心几位老师们一直悉心指导。”
外文18级本科生虽然语种各异,却在一二课堂的贯通、多语种社团的活动、第二专业的学习以及各项科研项目、学术竞赛的锻炼之中,发挥出各语种的风采,体现出班集体对“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院训的实践与发扬。
搭建实践平台,展现多语言中的青年力量
外文18级本科生班在实践中打造出“1个特色品牌、2项常规服务、∞应变能力”的班级志愿服务体系,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晓国情、增才干、树自信。
2018年,班级与宁夏三合中学的复旦研支团取得联系,开始了宁夏三合中学的线上支教项目。班级青志委员陈灏奕说,“我们尽量每次线上支教都有不同的板块、不同的方向,让大家能有开放性的思维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发挥自主观能动性。比如邀请同学们做读书分享,推荐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记录自己的生活。”
随着项目推进,同学们产出了“看世界”、“看中国”、“外语小课堂”等系列支教视频44个,完成了共7轮的线上支教活动。2020年初,班级制作了《平凡天使》洗手舞及系列英语疫情教学视频,在科普防疫的同时,也为孩子们的居家抗疫生活增加乐趣。
在党章学习小组的牵头下,班级组建起了“语·疫”线上多语翻译志愿服务队。因为“新一代青年要承担责任,站出来,在实践中磨炼提升。”党章学习小组成员,日文18级本科生程文曦说。
服务队紧密结合一线实际工作需求,梳理医院疑似病例问诊要点、社区走访调查问题会话清单,编译《预诊预判交流多语口袋书》,供上海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临床中心、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儿科医院等多家医院,虹口区、杨浦区和浦东新区的多个街道社区使用。除了口袋书以外,志愿者全天在线,时刻准备通过电话、语音、视频等方式协助医院、社区工作人员语外籍人士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