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发挥系史、人才和学科资源优势,增强立德树人使命感,近日,中国语言文学系古代文学党支部和2019级博士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专题组织生活,聚焦学科传统,传承红色基因。
校学术规范委员会主任、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古代文学支部党员陈尚君教授追忆自己当年随朱东润先生读研究生的经历。虽然当时朱东润先生已83岁高龄,仍坚持每隔一周给研究生上课,每次授课都讲足两小时。他还嘱咐学生不要因为聪慧而自满,要多在读书和治学上发奋。先生虽然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却仍然保持着谦虚温厚的涵养,对学生和学生的家人都非常关爱,对同行非常尊重。
朱东润先生早年留学英国,对于西方文学和西方传记研究颇深。他将西方传记文学传统与中国史学传统相结合,将“真实”作为书写传记文学的第一要务,所著《张居正大传》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不朽经典,《陆游传》《梅尧臣传》等也为开拓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新境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东润先生对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1979年5月,他以83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说,应该“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
支部成员结合专业,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的用典,一方面把握总书记引用典故的时代现实语境,另一方面尝试推求该用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博士生党员主要围绕用典的语境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党员主要就该用典在古代文学文化语境中涉及的问题回答同学们的提问。大家热烈讨论了诸如“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国虽大,好战必亡”等治国理政思想的出处以及与时代相结合的崭新内涵。
韦晴同志谈及“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时,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并指出党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生机盎然。“一带一路”倡议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尊重彼此选择和差异的基础上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各国的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促进各民族更加有特色的发展。
周婷婷同志在学习“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时,与党员教师就“为什么苏辙能提出这样的观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苏辙深受孟子思想影响,学问以儒学为主。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了孟子民本思想的影响,意在让在位者推己及人,忧百姓所忧,想百姓所想,多干实事;同时,把百姓疾苦提升到“腹心之疾”的高度,说明“去民之患”刻不容缓,应谨记在心,时刻准备为民服务。从古至今,我们都应该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
下一步,支部将结合学科特色进一步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同时发挥专业优势带动学生支部一起学习,使文科文脉、红色基因在师生共建共学中实现传承。
编者按:
7月1日,在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红色基因永传承,百年奋斗再出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主题党日活动上,“赓续红色百年·365行动”正式启动。这一行动将覆盖46个二级党组织、939个支部和1.9万余名党员,计划每周一个院系接力开展“赓续红色百年”主题活动,每天展示一个支部主题党日,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100周年。
PG电子推出系列报道,聚焦各支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积极行动起来,传承红色基因,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