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难普度》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20-12-16

《慈航难普度》

作者:阮清华

本书立足于上海从传统县城向近代大都市转化这一特定时期,以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为主线,首次系统梳理了上海民间慈善组织产生以来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对上海民间慈善界的主要慈善活动进行了分类叙述,展现了上海地方绅商和精英们在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下,改进传统慈善理念、慈善文化以适应新的局势,同时吸收西方慈善思想与具体做法,积极参与都市建设,推进上海都市化进程,为近代上海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书探讨的主题是民间慈善组织和慈善文化如何适应、参与、改造形成中的都市社会,探究上海老城厢精英和华人精英如何通过中国传统的慈善组织积极影响都市社会形态。上海城市的扩展,是租界不断扩张的结果,但随着租界扩张的是华人慈善组织。华人慈善组织最初主要设立于老城厢,兼及周边工商业发达的市镇,随着租界扩张,华人慈善组织也随之在新城区开始建立。而且,租界新建的慈善组织,最初大部分是老城厢慈善组织的分支机构,或者是受到老城厢慈善组织的影响,这其实反映出老城厢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上海老城厢的本地精英在上海都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依然是一个尚未被完全认识的课题,仍有许多值得挖掘的地方。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主题是以善会善堂为代表的民间社团在近代上海的生存、调适、发展与坚守。现有的社团史研究,大都强调传统民间社团组织的现代化转型,或者是新式社团的创建等。很多慈善组织的确在不断创新、转化,不管是“庚子救援”还是模范工厂游民工厂的创建,都是上海民间精英利用传统慈善组织救助弱势群体的尝试和创新;慈善组织的规模化和网络化,也有适应新都市社会发展的一面。但是综观数百个慈善组织的发展,我们发现不仅很多百年老字号在调适中有坚守,即使是许多后来新创建的慈善组织,也依然走的是传统慈善组织的路,无论从资金来源还是从善举内容来看,都有坚守的一面。从这份坚守中,不仅能看到上海老城厢慈善组织和慈善文化的影响,同样可以发现江南慈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和生命力。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和空间,民间社团往往就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