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研究生学习的三个任务——价值塑造 能力提升 知识学习

作者:李劲摄影: 视频: 来源:《复旦》校报发布时间:2020-10-09

把握学科特点 

大部分复旦工科生将来的工作不仅仅是企业技术专家,同时也会是单位或具体部门一名管理者,仅有单一素质显然是不够的。

工科的学科整体建设也一样。从各“双一流”大学的学科拓展可以看到,老工科高校发展文理普遍比较迅速,文理大学拓展工科就比较难。原因在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因为一个工程学科需要布局,需要战略,是“以事为本”,要求人员的搭配与梯次配置和内生成长,学术二字,重在“术”上。

不仅要强亮点-补短板-明特色-立风格,还要加上知识与技术的系统连贯积累和经验传承,特别是数量成规模的毕业生在所属行业内要有足够的地位与影响,对学科进行内外双循环的支撑。

大家是在复旦强化工科建设的关键之年入学,应该说使命与责任重大。这是因为,复旦工科地位,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你们将来工作后在业界的贡献和地位决定的。 

确定努力方向 

国家对名校工科研究生的期望很高。如:不仅要有系统的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宽广的视野;不仅要有卓越的创新力,更要有执着的服务精神;不仅有全面发展的培养特色,还要有成为全球胜任力的技术领军人才的潜力,有能力代表国家参与世界竞争。

我体会,对工科人最重要的应该是个“识”字,国家意识的识,见识的识,博学广识的识。有了它,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标、有了动力、有了宽广的视野、有了对历史的了解和对未来的把握,也会有自知之明。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进行宏观构建与细节雕琢。其次,“器识为先,文艺其从”。要练就过硬的本领,能够技压四座,足以服众。

 树立服务国家发展的意识

我的专业是金属腐蚀。1998年初到复旦材料系,经认真思考,定的方向是电子材料腐蚀与人体植入生物材料腐蚀。

这属于前沿、热点领域,很容易写论文和申请基金,连拿了3个国家基金与多项上海市重点课题与纳米专项,论文也发得不错,工作开展得很顺利;同时感觉这些工作也与材料系的格局、风格相契合。这,就是我的“识”。

2002 年在一次会议上,遇见我的导师师昌绪先生,他问我在复旦做什么?认真听完我的汇报后,给出了令我泄气的结论:“你这个选择不对”。他说,中国和全世界腐蚀主要损失在钢铁,宝钢是钢铁第一单位,上海又有那么多用户企业,人才的短缺与需求非常之大,你在复旦有区位和学生质量两个优势,做钢铁腐蚀很快就能做出成绩、贡献。

我的论文、基金怎么办?不重要,你已经是复旦教授,做事要对国家有贡献。只是要注意在教学研究上,一要成体系,二要成规模,任务带学科。这,就是他的“识”。

不比不知道,一比,差别立即显现。一个是在“经费、论文”的层次上思考问题,一个是在“国家、贡献”的层次上思考问题。

人有差别,天分也不一样。但通过学习-实践的往复循环总会进步,这就是求学目的。

首先,要从树立服务国家工业发展的意识做起。

我一直是一个很听老师话的学生,所以,按照老师的“识”,从2003 年的新招研究生开始,全部转向钢铁领域。

成效很好。课题组历年大部分毕业生集中服务于国家重点单位:宝钢集团焊接与腐蚀研究所、不锈钢技术中心、硅钢中心、特钢中心,理化检测中心。合金用户单位包括:中国商飞、国核设备、国核运营、长征火箭、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国网电力、中芯、华为、华为海思、华晶、华力、华谊、华虹、华润、上汽、上海电气、上海置信电气、上海天马、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比亚迪、蔚来、宁德时代等,以及山特维克、宝洁、英特尔、菲利普、普迪飞、欧普照明、康模数尔等外资与合资著名企业。

所以,我的另一个建议是:尽量尊重老师的意见,还要加上尊重师兄师姐,因为,“学”在老师,“术”在师兄师姐,而工科对“术”的要求是很高的。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