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华山医院大部队归来,派出医疗队员数全国最多,听听他们的肺腑之言

作者:刘燕 唐闻佳摄影: 视频: 来源:文汇2020年3月31日发布时间:2020-04-01

今天下午4点45分,上海支援湖北医疗队的第二架包机降落在虹桥机场。

这架包机搭载了245名华山医院的队员。

此次华山医院共派出273名队员驰援武汉,是全国派出医疗队员最多的医院。

来看看这些华山人的感想吧!

马昕:终于把273位英雄全都平安带回了,为我们华山无比自豪

华山医院副院长、华山医院支援武汉医疗队总指挥、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党支部书记

今天,华山医院249人的大部队终于回家了。从除夕夜第一批医疗队出发,我在上海送他们,到现在,从武汉终于把这支273人医疗队所有队员全都带回来了,松了一口气,很激动,终于回来了,完成了这个国家交给我们华山最艰巨、最光荣的任务。

在全国330多支援鄂医疗队中,华山医院是派出人员最多的医院。

今早,我们在驻地拍合影时,很多人说:你们队伍这么多人啊!

第一次看到这样庞大的、单一医院的队伍,都穿着红色的衣服,整整齐齐,太感动,也太感谢了。

那时候,心里觉得特别自豪。

其实不仅是队员最多,我们的队伍战斗分布得也非常广,在武汉的各个“战场”,金银潭医院ICU、武汉三院ICU、武昌方舱医院、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我们都做了很多重要的、创造性的工作。

尤其是后面两支队伍,方舱和重症ICU,都是至关重要的“战场”,国家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华山的。

方舱医院,我们第三批医疗队参与了她从无到有、最终成为“生命方舱”的全过程,与当地和全国的医疗队一起,用我们的智慧和专业,在最短的时间里,克服了最大的困难,探索出了一条路。

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创举,不仅需要专业能力、协调能力,更需要远见卓识。

我们第四批重症团队,人数最多,任务也最重,在同济光谷重症ICU,我们面对的不单单是新冠肺炎感染,还有多器官衰竭、耐药菌感染等,任何情况都有可能会发生,但我们做得还不错,名列前茅。

昨天有兄弟医疗队的专家说“对华山的团队,那不叫信任,叫迷信。”我们的自豪,可想而知。

昨天,我们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转走了最后一个ECMO的病人,这是我们病区最后一个ECMO病人,其他4个已经成功脱机了。

转运很成功,病人情况很稳定。那一刻,大家真的是开心啊!因为终于关舱了,清零了,巨大的压力、责任在这一刻终于可以先放一下了。

我们的教授们、年轻的姑娘们、小伙子们,拍照、唱歌,真的是又激动,又高兴。

齐心协力,我们把这个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

作为一个273人医疗队的指挥,这么长时间,压力肯定是有的。一是怕我们的医务人员感染,二是担心高强度的工作他们会有其他的身体状况,感冒啊、发烧啊。

当然,也会担心工作压力会让有些年轻队员产生心理压力。

幸而,我们每支队伍中不同专业的医生各司其职,就像一家家小医院,华山的医务人员不仅专业,而且激情满满,他们每个人都为能来到武汉参加这场战斗感到自豪,也都真的像战友一样,不仅相互支持,相互谦让,还学会互相保护,战友间的相互保护,共同进退,真的让我很感动。

我们医院的大后方,领导、科室、各个部门,倾力支持、全力保障,让我们在各个方面都没有后顾之忧。这是我们在这里拼命的底气。

昨天,我们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签署战略,我们有的队员说:看到总院的亲人们,都流眼泪了。

作为总指挥,在这庞大的队伍中,我时刻知道我是一个宏观管理者,是协调者,我要做的,是给我们的队伍、给我们的队员创造最好的环境。我充分尊重我们每一个专家,尤其是我们张继明教授、李圣青教授两位非常优秀的队长,同时,充分调动每一个队员的积极性,通过开会、聊天、不断地交流,鼓励所有年轻的队员,无论是年资高低,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成为整个战斗队伍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的队伍一直非常团结、非常有战斗力。

我真的特别感谢我的队员们,能报名来到武汉,每一个真的都是英雄,经过这次抗疫工作的洗礼,这支打赢了一场战斗又一场战斗的队伍,已经成为了一支真正的铁军,每一个人都是最可爱的人。

要回去了,要做的事情太多了。现在说要去上门诊、做手术、看病人,还不太现实,至少还有几周。此时此刻,最想做的事情是整理我的电脑。我有个习惯,喜欢定期地整理我的房间,办公室,也喜欢定期地整理我的电脑、文档。

来武汉这么久,现在电脑里都是各式各样的文件、照片,特别想给好好地分门别类、整理一下。

喘口气,静下心来,喝杯茶,整理我的电脑里的文档,整理一下我的空间,就像收拾家、收拾办公室一样,收拾电脑,看看那些熟悉的照片、图片,思想一下,回忆一下。

看上去是一件小事吧,但其实就是想放松一下,总结一下、思考一下、回味一下。

我想,这样能让接下来走得更快,走效率更高吧,对我们未来的工作也确实是有很多帮助的。

张继明教授:从上海到武汉,战斗完三个战场,我还有第四个战场

(华山医院感染科副主任、教授 华山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长)

要回家了,此时此刻,感触还是很多的。有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吧,我们来的时候和我们回去的时候。

来的时候,武汉市街头基本没有人,也没有车,几乎可以说一座空城,我们住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方,平时一两点钟还有很多人,但那时候是空荡荡的。

今天,我们要离开的时候,路上人多了,有的路段甚至堵车了,虽然还不是每个市民都能出来活动,但已经慢慢恢复正常了,很多人来送别医疗队,很感动。可以说,疫情基本上是控制住了。

我们这里两个月,从疫情防控来看,武汉能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里控制住,取得基本胜利,可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我们是最有感触的。为什么说基本呢?因为我们还有输入的病例,但我认为,以我们国家现在的防控力度和积累的宝贵的经验,这一仗一定是可以打赢的。作为医务人员,尤其作为传染病专业的医务人员,作为华山医院感染科的一员,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我们是这场战役的一份子,在特殊的时期、在特殊的地方,做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

我特别想感谢我们的队友们,在这个特殊的事情,他们离开家人,离开家里的老人,孩子,来到武汉这个最危险的地方,整整两个月,日夜坚守。我也特别要感谢上海市政府,感谢武汉市,感谢我们华山医院,这两个月,很多人都为我们这支医疗队付出巨大的心血,物资保障、心理支持、方方面面把我们照顾得非常非常好。在武汉,无论是政府还是市民都让我们感动,我们见证了他们的坚强、他们的团结、他们的友善。他们很多都是志愿者,医疗队需要什么,他们在自己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尽一切可能地满足医疗队的需求,住宿、出行,用自己的方式为医疗队来提供帮助。

疫情要结束,我们要去回去了,大家都很高兴。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不仅是因为可以回家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疫情结束了,我们为大家高兴,尤其是武汉市民高兴。

近两个月时间,单位、家里,每个人确实也积累了很多事情。对我来说,我还有很多病人,很多研究项目,还有学生要带。疫情毕竟是阶段性的,我们必须要尽快调整,进入到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去了。

当然,有一部分医生的抗疫工作还要继续。我们这个队伍里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已经经历了三个战场,之前在上海,在急诊、在发热门诊、在感染科病房抗击疫情;然后来到武汉,在方舱医院工作,中国之前没有建过传染病方舱,这是首创的,没有负压病房、没有传染病防疫的基本配套设施,一切都是充满未知的,但我们用智慧、专业和敬业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不仅救治了大量的患者,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应收尽收”也实现了对传染源的隔离,这对传染病防控至关重要的,对打赢这张战疫至关重要;之后我们转战了光谷院区,协助我们的四纵队救治重症患者。现在,我们要回来了,我本人是感染科医生,肯定要转战第四个战场的,回到上海,回到华山感染科,我们还有一场防输入的阻击战,这个之前也预计到了,好在,现在无论是防控,还是治疗,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了。

今天上午,我们队伍中的很多队员,虽然不是感染或者是急诊的,也都表示如果有需要,他们愿意做“预备队”,只要有需要,就愿意继续战斗,把武汉的经验带回去,让我真的是太感动了,我为有这么出色、这么优秀的华山人骄傲。

张静:最大心愿就是想好好地睡一觉

(华山医院护理部外科科护士长、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护士长,工作于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

从2月9号接到命令,带领180位护士来到武汉,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参加救治,接收的都是危重症的新冠肺患者,奔赴的是最危险的战场,一直到昨天,送走最后一位患者,能够在这里与许多医学大家,与优秀的医务人员一起在武汉开展救治,感到非常的荣幸。

记得2月14号情人节这天,1位85岁患者,呼吸机辅助呼吸;17点,病情稳定,神志清楚;19点,病情突变,昏迷,抢救50分钟后宣告死亡,病情变化很快,使我们猝不及防。所以,2月15日,我们就提出了关口前移、提前介入、提前治疗,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护理等救治措施。

我们在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下,推着氧气钢瓶一路小跑,在自身缺氧的状态下,依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完成每一次精准化的护理工作,带着厚重的口罩,扯着嗓子给患者交流,用微信电话与家属沟通,在举步维艰的条件下,重唤患者对希望的向往。在我们的努力下,许多家庭重获团圆,使我感到很开心。

今天,就要离开了武汉了,一起战斗的同济医院,医务人员会来送行,战友情,一辈子的情,这段经历将永远铭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回家真好,在ICU工作了50个日夜,我的睡眠时间几乎只能用打盹来形容,生怕一个疏忽,有一位护士被感染,生怕一个疏忽,一位患者离我们而去。所以,回来后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好好地睡一觉。

陈澍:很幸运,能够成为中国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当中的一员

(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华山医院感染科教授,工作于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

今天我们终于要结束50多天在武汉抗疫的工作,返回上海了。

这50多天的工作经历,历历在目,好像就在昨天发生的一样。经历了那么多,当时的那种紧张、焦虑,看到病人,很多很多的病人……从一开始,虽然我们做了很多的工作、努力,病人还是死亡的那种痛苦、那种无助,到后来,一个一个病人被我们从死亡线上拖回来那种兴奋、幸福,就在眼前。

我很开心,前天晚上的焦点访谈,它的题目叫“来时暖江城,归时江城暖”。我觉得我很幸运能给成为“暖江城”的这么多医务人员中的一人,也很幸运地能够等到,江城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恢复正常的那天,离开我们奋斗过的武汉。

见证历史的人是不多的,这次疫情,我相信若干年后回头看起来会是我们民族重大的一个事件。我很幸运,能够参与其中;我很幸运,能够在这期间尽一份微薄之力;我很幸运,能够成为中国的、伟大的医务工作者当中的一员。

徐斌:有人让我用一种颜色来概括这个历程,我选择了五颜六色

(华山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华山医院感染科副教授,工作于武汉金银潭医院ICU)

今天下午进行了我们第一批上海援鄂医疗队的告别仪式。坐在会场中,遥想从大年三十晚上匆匆离家至今已67天,作为第一支全国第一支援鄂的医疗队队员,经历了整个援鄂工作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因为患者病情好转、出院而由衷的高兴、自豪,也会因为经历病人虽经努力却告不治而沮丧、难过;感动于武汉人民的艰辛付出和志愿者、后勤保障人员的无私奉献,也感恩于家人、朋友、同事的全力支持和鼓励;无法忘记同一战壕中的战友们相互扶持、走向胜利,也无法忘记电话告知家属噩耗时的心痛和难以启齿。曾有人让我用一种颜色来概括这个历程,我选择了五颜六色。

如果问我是什么支持我走过了这一历程,那就是信心,对于患者、同事、科学、国家以及自己的信心。

汪慧娟: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家人以及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

(华山医院第一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急救中心护士长,工作于武汉金银潭医院ICU)

能够参加上海市第一批援医疗队,奔赴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工作,我感到非常的自豪。这是医院和组织对我的信任,让我有机会将我多年的临床重症护理经验,运用到这次疫情的救治中去。

我们医疗队全体队员通过63天日以继夜的奋斗,顺利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在全国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值得的。这次来武汉两个多月的时间,除了医院就是待在酒店,非常可惜,没有机会看看武汉的大好风光,但是我却深深的感受到了武汉人民对我们的热情和友好。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再回到武汉,看看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也游览一下武汉的名胜古迹。回去后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抱抱我的家人以及所有爱我和我爱的人。

正因为有他们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才使我能够坚持到最后。我还想做的事就是能够多陪陪我的儿子。他今年要中考了,希望他能在这次的中考出一个好的成绩。

杨敏婕:武汉已经是我们第二个故乡了

(华山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医技组组长、华山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工作于武汉武昌方舱医院和同济大学光谷院区ICU)

我们是从2月4号到武汉来进行支援,到现在已经快两个月了,明天我们将返程回上海完成这边的支援工作。接到返回的消息后,心情是比较复杂的。

这两个月,我们先是在方舱进行工作,从建立方舱到收治大量的患者,和患者之间建立情谊,开展有序的诊疗工作,到最后送他们出院。随后,我们又到转战到同济光谷院区重症病房进行工作,开展危重患者的救治。在我们工作期间,我们看到武汉从刚开始的空荡荡,街上没有一个人,到慢慢地恢复生机,有了春的希望。看到我们的工作是有成效的,心里感到非常的高兴。

另外一方面,也有很多不舍。在这个段时间的工作中,我们和这座城市和城市里的人民有了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包括和我们一起共同工作的当地医院的同事们、战友们,后勤保障的人员,还有我们的病人们。感觉我们和病人之间的情谊也超过了普通的医患关系。像今天,我们有位方舱出院的病人,听到我们要回上海的消息,还特地过来欢送我们,给我们送上周黑鸭,让我们非常感动。感觉我们武汉也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了,非常的亲切,希望明年能够再回武汉,来看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看看我们的美丽的樱花。

回到上海以后,如果说是最想做的事,肯定是想抱抱孩子,好好地抱抱她,亲亲她,看望一下父母。然后想尽快的能够返回到我们的工作岗位中,返回到原来的工作节奏中去,把我们应该做的工作去做好。

徐思远 :听到“对华山医疗队不是要相信,而是要迷信”这句话,我们都笑了

(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青年突击队副队长、华山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工作于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

五十天前的今天,我们全队214名队员,用不到48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从集结到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正式运作,我有幸成为第一批进入ICU收治病人的医生,收治了第一批患者,做到了应收尽收。

在工作初期,新冠肺炎的急危重程度远远高于我们的预期,它的治疗难度也远超过我们的预期,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面对全力抢救的患者离开,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无力感、挫败感充满了自己的脑海。后来,我们李圣青队长提出将插管关口前移,为患者争取救治的宝贵时间。策略开始起效了,病人逐步稳定下来,然后给部分患者使用ECMO治疗,就是人工膜肺的治疗,做到了应治尽治。

ECMO治疗的过程非常复杂,每一位ECMO治疗的时间约7-10天,不间断的治疗,且治疗的调节检测需要以分钟和小时来计算,可想而知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量,到工作结束时,我们成功地为5名患者实行ECMO治疗治疗。而今天,我有幸在ICU转运走最后一位患者出院,也算是有始有终。

五十多天的点点滴滴,难忘于心。现在看到的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故事,我们医疗队用自己的能力和技术赢得肯定,用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赢得荣誉。

今天有人说“对华山医疗队不是要相信,而是要迷信”,我们都笑了,很自豪。

现在的胜利只是一个阶段性胜利,现在上海输入的新病例的增加也是看得见的,这场战役也没有真正结束,我们会继续努力,让大家不戴口罩,自由呼吸的这一天早日到来。

韩杨:我信守承诺平安归来了

(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华山医院护理部,华山医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工作于武汉武昌方舱医院和同济大学光谷院区ICU)

我是华山医院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的韩杨,今天是我到武汉的第57天。

57天前,我们毅然决然地选择背起行囊做一名逆行者,为武汉为国家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出来武汉发现这座城市静的可怕,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不安、沉重,如今,我们看到了樱花烂漫,周围的街道马路慢慢的开始恢复它往日的喧嚣热闹,在每个路人的脸上见到了久违的、轻松谢意的笑容,让我倍感欣慰。

57天过去了,我终于可以对女儿说:“团团,妈妈和其他叔叔阿姨把怪打完了,我们赢了!妈妈就回来带你去自然博物馆看恐龙。”

想对所有思念我的人说一句,我信守承诺平安归来了!

陈轶坚:武汉,我们一定会回来,到那时咱们在一起吃热干面

(华山医院第四批支援武汉医疗队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医疗3组组长、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副主任医师 ,工作于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ICU)

今天是2020年3月31日,今天我们华山医院的四纵队就要回去了,在武汉奋战了51天以后,我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是不是真的要回去了?回想这50多天的战斗,从一开始的无所适从到现在的淡定自如,我们经历了很多,刚来到武汉,是一座空城,街道上空空荡荡的,很少有其他车辆,刚来的第二天晚上就开始收危重症患者对我们这个紧急集合团队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我们受过很大的压力,受过很大的委屈,我们终于扛过来了,因为病患也都扛过来了。

我们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呼吸机,脱机拔管,13人,耐药菌感染全部治愈等等等等。

在我们的精心诊治下,病人能康复出院,也是对我们最大的奖赏,这几天武汉的活力在逐渐恢复,我们居然能看到上班时候的堵车了,武汉我们一定会回来,诊治过的病人和同济医院的战友们,我们再相见,到那时咱们在一起吃热干面、三鲜豆皮儿,一起去看武大的樱花。

制图:实习编辑:何叶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