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的文章,也是我的座右铭

作者:曹珍芬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10-17

2019 7 8 日,星期一,早上步行上班,照例一路胡思乱想:《综合练习1》今天必须付印了,要不然来不及了;藿香上的红蜘蛛真是太讨厌了;第2 册的书稿要尽快排版;第1 册的PPT 来了我得抓紧校对,月底前要发给老师1-4 课,不知道来不来得及啊;还有,我是周二去看翟老师呢,还是周四去呢,反正要去,要握住翟老师的手再给他鼓鼓劲……没想到午饭后刚回到办公室就接到消息,翟老师已于11:05 往生了,一时间不禁惊慌失措,泪流满面!

高高大大、温厚慈祥的翟象俊老师就像是我的精神支柱一样,怎么可能倒下呢?我真是无法相信。自从我1998 年转行到复旦社当编辑后,在出版社的工作时间有超过四分之三是与翟老师密切相关的,从2002 年至今,我已经习惯了近旁有翟老师的日子。

我刚到校出版社时,翟老师正在主编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 世纪大学英语》,虽然当时我去的是版权贸易部门,并没有涉足外语图书,但关于翟老师和他主编教材的故事却时有耳闻,也看到了这套教材的巨大成功。后来我转到了外语编辑室,在一次选题讨论会上机缘巧合地领命开发一套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材,于是我与当时外语编辑室最年轻的编辑林森搭档,开始了跟着翟老师一起打造复旦版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奇妙之旅。

我将这次组合视为人生奇妙的缘分之一,我相信林森一定也有同感。我们两个新手编辑(当时林森做编辑不过两年多,我也刚刚到外语编辑岗位不久)遇到了大学英语界三位大咖———翟象俊教授、余建中教授、陈永捷教授领衔的战斗力满格的编写队伍,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打造了一套先后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的“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系列教材,广受用户好评,并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截至2018 年,这套教材的总印数已达2000 万册,销售码洋约6 亿,为全国数百所院校提供教学服务。

这一路走来,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之一是复旦版教材该有什么样的特色。翟老师曾不止一次地说:所谓教育,按照《韦氏新世界词典》的定义,就是训练和发展学生的知识、技术、心智和性格等的过程,尤其是通过正规的PG电子教学,所以我们的高职高专教育,其目的不单单是培训学生的各种实用能力,而且还应当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因此,我们的英语教材就应当关注这个问题。特别在选材上,翟老师和主编们认为复旦版教材就应该有自己始终坚持的理念和特色,强调选文的趣味性、信息性、前瞻性和可思性。所选文章首先语言是生动的,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注重选文的人文内涵,尽量做到每篇文章都能够启发大学生思考社会与人生,引导学生不仅掌握知识,也学会怎样做人。比如,选了盲文的发明者路易·布莱叶的故事,还有孟加拉国穷人银行家Yunus 的故事(我们的教材出版一年后他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怎样面对逆境、追求真善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选了一封给妈妈的感谢信,希望通过它能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学会感谢;选了我爱动物”“灭绝———一去不复返”“切尔诺贝利事件等内容,提醒人们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爱护动物,以使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还有选文论述了态度决定一切的处事之道,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面对生活的各种挑战,怎样保持一种正确的心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诸如此类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可见其处处关注学生的成长的良苦用心。复旦版教材就应该有自己始终坚持的理念和特色。

翟老师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他为人公正善良,性格温和,从来不摆大咖的架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很听得进我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很愿意帮助别人,特别愿意帮助那些基础相对较弱PG电子的老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当知道自己主编的教材、所作的报告切实有效地促进了他们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业时,他总是特别开心,也很满足。他领衔的这支教材编写团队合作20 多年来,一直很团结,很愉快。他就像一面大旗,一座灯塔,有他在,人心就安稳,队伍就有方向。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因为遭人误解,气得直跳脚,伤心得直落泪,翟老师耐心地安慰我了半天,劝我大度一点,不要和那人一般见识。我和同事们常常感叹,像翟老师这样真正有本事的人往往待人和蔼可亲。翟老师即使在病中也一直关注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常常会给我留言:别太累了,注意休息……”

有好多年我一直帮着翟老师处理一些与朋友和学生间往来的邮件,以及他和家人朋友相聚的照片,翟老师的朋友圈真的是四季温暖如春,着实让人羡慕。

夜深了,思绪万千,翟老师的音容笑貌一直在脑海闪现,再次模糊了我的眼。人生有太多的遗憾,先前是没机会让陆谷孙老师再次尝尝鲜嫩的尚田蚕豆,如今是再也没机会带翟老师去尚田玩耍了……但审稿的时候依然会经常想到换作是翟老师会怎么改,遇到难处时也会想到翟老师都不在意,我也不要在意……Attitude is everything,您选的文章,您在病中常用来鼓励自己,也是我的座右铭。

(作者系复旦社外语分社学术总监)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