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9 月14 日,正是教师节方过的中秋,一场以“感念师恩、弘扬师德”为主题的追思会在管理学院举行。当年的学子同侪多已白发满鬓,再聚首,共怀念他们的老师———孙芳烈。
孙芳烈成长于复旦、就读于复旦、执教于复旦。她生于1934 年7月,籍贯安徽。1953 年成为数学系学生,1957 年9 月起在数学系工作。1978 年成为讲师,1989 年1 月进入管理学院工作。1987 年12 月加入中国致公党,1994 年7 月光荣退休。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他将好老师的特质总结为四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毋庸置疑,孙芳烈便是一位“四有”优秀教师。
诲人不倦 精益求精
孙芳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领域作出极大贡献。她主要讲授数学分析、概率论、线性代数、高等数学等课程,参与编写《管理数学》《21 世纪全国高等院校通用教材:微积分》《高等数学》等教材,其中《管理数学》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她多次获得优秀教学奖,1986 年被评为科室先进,1993 年度获得校“三八红旗手”称号,“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管理学院爱建特种基金奖教金”。接手1977、1978 级学生时,作为数学分析课辅导老师的孙芳烈兼任数学1 班的第一任班主任,也是学生公认的大学期间对大家帮助最大的一位老师。
对大学教师而言,科研与育人同等重要,却不易在二者间寻到平衡。孙芳烈将全部精力灌注教学,把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自己的工作成果,把学生的发展成就当做自己的发展成就。
孙芳烈治学严谨求真,学生要完成的习题她都事先答一遍。曾任助教的潘皓波回忆:考试之前先过一遍题目,看时间,如果慢了、题目难了就改改;太快了、题目简单了就加一加。面对数学分析大量的证明题,同事王芬坦言改作业需要相当的精力,孙芳烈做到了预判学生的出错点并提前提醒。当时学生爱解难题,孙芳烈为做好辅导工作,把两本《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一遍,尤其是学生容易出错的题目,每个题目几种解法都要讲清楚。每次下午上完辅导课,通常留下答疑,一定要等最后一个有疑问的同学走了她才走,时间常常超出课时本身。她不计时间,不计付出与回报,把工作做到极致。李源潮回忆当年班级第一学期数学分析考试总共有14 个100分,苏步青校长得知后非常高兴,说复旦很多年都没有这样的教学成绩了。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孙芳烈“爱生如子”,学生生病,她送去医院;学生吵架,她出面调解;学生有困难,她最着急。对每位同学关怀备至,引领学生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班里有年纪小的学生暂不适应大学,学习吃力,孙芳烈发现相较而言有的学生的学习方法更科学,便找到当时在团支部工作的李源潮,让团支部出面组织介绍学习经验,因为她担心自己说,同学们会在班里分出“好学生”和“差学生”,那些受到帮助的同学会有较大压力。她带班时已年过40,和丈夫长期两地分居,最小的孩子只有3 岁。为了学生,她无暇照顾孩子,选择了全托,下班后留在PG电子方便与学生沟通。
文革前孙芳烈已经是上大课的主课老师,1978 年春又做回辅导老师与班主任,成为全班50 多个学生的第一个组织者和领路人。当时的学生年龄、背景、经历、受教育程度相差极大。为了带好这个班级,她全天候、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早锻炼在操场看到她,晚自习在学生宿舍看到她,周一到周六都能看到她,周日和假期也能看到她。对每位学生的各种事都操心负责,拿出了全部时间和精力,全心全意、尽职尽责做班主任。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孙芳烈是学生们最尊敬且终生不忘的老师。
毕业前,学生想以班级名义送她礼物,但被她拦住了。她说班里大多数同学没有收入,虽然几个上学前有工作的同学拿工资,但这些同学出钱会让其他同学心里不好受。孙芳烈对学生只讲付出,不取回报,对待学生如同朋友,和颜悦色,耐心引导,从不计较学生的态度。她是一位以高尚品德和文明修养,以身作则,以德服人的教师。
在当天的追思会上,当年的学生杨平带来了一盆美丽的花。这是他一上午在花市专门挑选的,他说,这一盆盛放着的、有着嫩绿花瓣的蝴蝶兰,其淡雅纯洁最像孙老师。李源潮则带来了改写自马克思名言的一句话:她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永远存在,面对她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撒下热泪。他把这句话写在一张2005 年回校看望孙芳烈的合影照背面。追思会新闻发布以后,很多上过孙老师课的同学们都纷纷留言,诉说着孙老师曾经给予的温暖和引领,大家仍然像从前一样尊敬她、感谢她,她的生命已经融在了她教过的所有学生的记忆之中。
老师教人一时一事不难,难的是教人一生一辈子,孙芳烈便是教了学生一辈子的人。
(以上文字资料来源于9 月14 日在管理学院举办的“感念师恩、弘扬师德”孙芳烈老师追思会现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