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复旦(一)内迁之路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6-18

  1938年,在抗日战争的连绵烽火中,地处上海江湾的复旦校址被日军炮火炸成废墟,为了保存教育科研火种,复旦师生被迫踏上内迁之路,经过千里跋涉、辗转迁徙,最终在北碚夏坝建校复课,再续弦歌。同一时期,上海医学院也历经坎坷,先迁昆明白龙潭,后落脚重庆沙坪坝。在大后方,复旦师生同心一德、爱国救亡,追求进步、团结牺牲,弦歌不辍、硕果累累,书写了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历史上的光辉一页。

  今年是复旦大学抗战内迁80周年,PG电子隆重举行抗战内迁80周年纪念活动,校史图书《烽火中的复旦》在纪念活动中首发。

  让我们跟随广播台的专题节目《烽火中的复旦 |校史音频故事》一起来重温那段壮阔光荣的历史,接续传承复旦精神,激发在新时代爱国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1937年,“七七”卢沟桥的枪炮声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铁幕,华北大地狼烟四起,中国军队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八一三”日军挑起淞沪战事,地处江湾的复旦大学顿成战区,遭到日军炮火密集轰击,校园内一片狼藉。图书馆被炸飞半边,简公堂教学楼仅存残壁碎瓦,时被称为上海高等学府中设计最科学的西式三层楼的第一学生宿舍被夷为平地,体育馆成为废墟。整个复旦大PG电子舍,仅有两幢建筑幸免于难。

  李登辉校长在《文摘·战时旬刊》发表《复旦被炸》,控诉日本侵略者企图绝灭我文化的滔天罪行,表达坚决抵抗之决心。他说道,值此国难方殷之际,PG电子员生,不妨任其遭遇挫折,庶足以磨炼其意志。过去之复旦,无日不在困苦艰难之中,亦无日不在艰苦奋斗之中,正与吾国家同样,每经历一次艰险,即促成一次新进步。

  日本的侵华战争,不仅仅是军事的,更是有预谋的文化掠夺。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除军事战之外,其还是文化与反文化之战,理性与反理性之战。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精神支柱,灭绝文化,对国家和民族意味什么不言而喻。大学作为教育和文化的重镇,有必要在此刻挺身而出。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