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中国大地吹响新时代理论繁荣发展新号角

作者:摄影: 视频: 来源:新闻文化网发布时间:2019-06-06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希望大家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本期校报刊登我校三位学者的学习体会,以飨读者。


  

坚定自信守正创新

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

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

3 4 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了全国政协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参加联组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大,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既鲜明指出了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界近年来的新担当新作为,又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前进方向、根本立场、基本任务和职责使命,让人备受鼓舞,备感振奋。作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自信、守正创新,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丰硕的成果推进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彰显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也是我们高校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的老校长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我们一定要将这样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担负起来的一项战略任务。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在高校,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更加注重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要强化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和思政课建设,着力发掘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形成育人的协同效应,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

二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构筑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的丰厚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的蒋学模教授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他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不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党的理论创新进行充实完善,先后再版十余次,累计发行近2000 万册,树立了老一代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典范,他的治学信条“不怕守旧、不能守旧”很好诠释了守正创新的真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天地广阔,大有可为。面对新时代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深刻要求,高校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的优势,结合“双一流”建设,系统谋划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学科布局和重点方向,厚植学科基础,探索研究范式转型,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和学术创新发展。要更加注重学科融合创新,充分展现新时代新文科的新视野、新格局和新气象。

三是要坚定“四个自信”,凝聚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坚实底气。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70 年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空前提升,迫切需要更好地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加快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近年来,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的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研究院在讲好中国故事、创新话语体系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工作。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为此,必须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的关键,切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自信。坚定自信,就是要破除对西方理论和话语的依赖或迷信,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做中国学术的创造者、世界学术的贡献者,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突出主体性、原创性,形成具有自身特质和国际视野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走向世界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前沿。要重视学术、学科和人才评价创新,引导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造就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学术理论工作队伍。(此文为作者3 12 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系统专家学者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政协会议文艺界社科界委员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发言)

  

  

理论研究的出路在创新

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

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社科工作者提出“四要”的要求。特别值得谨记的是他提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多做调查研究,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我们的学术研究要反映现实、观照现实,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下面结合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谈谈个人的体会。

记得习近平总书记2016 517 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还不十分明确,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水平总体不高,学术原创能力还不强。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病症作出的上述诊断,在传播理论研究领域同样存在,有时甚至更加突出。表面上看,传播学理论研究十分热闹,熙熙攘攘,充满活力,一派繁荣景象,但仔细打量,不难发现:理论研究的成色不高,其原创性和主体性不强,很多理论概念、结论和理论框架跟在别人后面学步,处在“学徒”阶段,更遑论在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上有实质性的突破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社会在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也有不少新问题是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的。若不能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理论就会苍白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就会“肌无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是创新。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年轻学科,时下中国正处在新传播革命的前沿地带,形形色色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奔涌而来,令人目不暇接,这对传播理论创新能力构成了极限挑战。中国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壮观场景,中国对外开放的宏大叙事,需要有传播理论的跨越性突破。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做到理论创新,首先须应对中国本土传播语境、传播实践“特殊性”的挑战。中国的传播语境、实践具有特殊性,正因这种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无条件地“拿来主义”,不能直接将根生于西方语境的话语资源不假思索地挪移到中国语境中来。将西方传播学理论“空投”到中国语境里,在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直接套用西方理论,抽离理论的前提和约束条件,直接套用西方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概念和框架,削足适履地解释中国语境下的传播现象和问题,这种没有自主性的理论生产,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换一个角度看,中国新闻传播语境和实践的特殊性,也给中国传播理论研究提供了空前的机遇。我们应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期,发力传播理论的原创研究,破解轴心问题,构建能解释和解决中国传播实践难题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伟大实践是伟大理论的重要来源

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长忠

3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理论,而伟大理论来源于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都应该反映现实、观照现实,都应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回答现实课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

中华民族是人类最早进入文明阶段而至今没有中断过自身文明的唯一的文明体,并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鸦片战争后,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古典文明开始崩溃,中华民族也开始走向衰落。于是,建设现代文明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根本的任务。

在现代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现代社会发展逻辑和共产主义运动逻辑的共同演绎之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终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背后所蕴藏的规律,既体现了人类现代文明建设的一般逻辑,更凝聚了中国人民的集体智慧。

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蕴藏的规律、所体现的智慧,宛如一座丰富知识宝库,值得我们去开发、去淬炼。这些成果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也将成为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创来源。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向未来的人类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开始由要素生成阶段进入到整体形态跃升阶段,同时,随着全球化和网络化的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历史性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迫切需要既能够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规律,又能够反映时代要求并具前瞻意义的理论指导。这些理论不仅要遵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而且还需要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这就都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拿来主义阶段,需要在理论层面上形成自己的主体性,有我们自主的、独创的见解。这些的见解,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所蕴藏的智慧,上升到理论高度,转化成为我们把握历史进程、预见世界未来的一种自觉。

这种历史性和整体性的自觉,应该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每一位个人的自觉。只有如此,我们每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才能获得此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才能将自己的生命与伟大的历史实践统一在一起,才能将自己的价值与文明发展联系起来,才能做到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