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上午,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教授毛颖领衔的项目“外科术式改变脑血流的基础与临床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一项目围绕难治性动脉瘤和烟雾病展开。脑血管病素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是危害国民身体健康的一大病症。其中,难治性动脉瘤和烟雾病更是令人头疼的顽疾,在很长时间内缺乏令人满意的治疗手段。通过创新外科术式改道脑血流,及围绕这一成果的多年改进、完善与推广,毛颖所在项目组的成果大大改观了我国脑血管病的诊疗面貌,切实造福了众多病患。
该项目完成人还包括周良辅、徐斌、朱巍、陈亮、宋剑平、倪伟、朱凤平、岳琪、雷宇。
从“不可治”“可治”到“治愈”:
实现难治性动脉瘤治疗的两次突破
作为脑血管病中的一类,难治性动脉瘤因累及颅内长节段甚至多处大动脉,曾长期“病如其名”,难以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或常规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获得满意疗效。针对这一顽疾,毛颖所在团队首次采用脑血管重建术式进行治疗,建立了一套个体化脑血流重建新方法,以国际领先的诊疗水平,改变过去的“不可治”,逐步实现“可治”与“治愈”。
1979年,项目组在国际同期报道脑血管搭桥技术治疗巨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981年,利用相同技术首次成功治疗巨大颈内动脉动脉瘤,实现了该病从“不可治”到“可治”的首次突破。在发现术后血流灌注程度不同是造成疗效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后,项目组又提出了“诊断分型”与“术式创新”两项针对性诊疗策略,使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率下降至4%,优于国外同期报道的10%-16%,完成了该病从“可治”到“治愈”的再次突破。
显著改善高致死、致残的自然预后:
提高烟雾病治疗的远期效果
烟雾病是一种原因不明、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与难治性动脉瘤一样,同为脑血管病中的大难题。其患者反复发生脑缺血梗死或脑出血,自然预后的致死、致残率很高。过去,针对于这一脑血管病的系统研究与确切结论都较为缺乏,手术方式不一,疗效也参差不齐。
在此背景下,毛颖所在项目组建立了变“单根颈外动脉搭桥”为“多套颅外血管复合搭桥”的烟雾病脑血管搭桥手术新模式,并首创“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结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新术式”(EDMS),经过6年前瞻性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疗效明确。项目组还搭建了围手术期神经认知量表、血管结构及灌注、脑电、功能影像、计算机模拟等多模态评估体系,引入个体化血管重建新策略,使患者术后的神经及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再出血率1.9%,远期有效通畅率超过93%。就此,项目组受邀于2015年在国际烟雾病大会上作专题发言。
在革新与优化中实现技术“高位嫁接”:
助力我国脑血管病外科诊疗人才培养
项目组还将脑缺血和脑出血后神经损伤作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神经损伤和功能重塑的机制,并创新提出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注射”“小胶质细胞诱导极化”和“血管干细胞培育”三种治疗手段,以促进出血性或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再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前研究效果。
作为一项高难度的手术创新,该项目共发表论文74篇,在《神经外科》(Neurosurger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9篇,述评文章5篇,被引812 次,授权发明专利2 项,并曾获上海市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通过桡动脉移植、流量个体化搭桥、计算机模拟血流重建等一系列技术创新,毛颖所在项目组使迅速而持久地改善脑血流成为了可能。这一技术通过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协会脑血管重建学习班和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向多个国家推广,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标准术式。
在技术成果的持续革新与优化过程中,项目组坚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经验,不仅开办了我国首个国家级脑血管重建学习班,举办了首届中国烟雾病大会,还组织撰写了中国烟雾病专家共识,为国内主要脑血管病中心培养了大批技术骨干人才。如今,该技术成果已在全国32个省市,200多家三级医院得到普及。
【成果主要完成人简介】
毛颖,男,医学博士。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师从周良辅院士,曾于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部和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研修脑血管病和颅底外科,并于美国密歇根大学Crosby实验室进行脑缺血的博士后研究。
现主要从事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功能的临床和应用基础研究。已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担任主编或副主编出版专著5部,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十二五攻关)、以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等资助。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教育部直属高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上海市“领军人才”、“十大科技精英”、上海市首届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现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中国脑血管病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及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神经外科》(Neurosurgery)杂志国际编委及《世界神经外科》(World Neurosurgery)杂志session editor,《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外科杂志》等11本国内权威或核心期刊编委。
主要学术业绩:在国内率先开展脑血流重建技术,使难治性动脉瘤由“不治”变为“可治”;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多影像融合定位”新技术,证实功能神经导航技术可显著提高运动区脑肿瘤手术疗效;牵头制定我国首个脑胶质瘤诊治指南,发布我国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进一步深化胶质瘤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应用;围绕肿瘤干细胞及其微环境中的负性共刺激分子初步阐释胶质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并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干细胞样抗原致敏DC疫苗。
(封面制图:宋晗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