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耀教授课题组肝纤维化诊治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

作者:陈惠芬摄影: 视频: 来源:中山医院发布时间:2013-09-09

我国是慢性肝病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高发地区,由慢性乙型肝炎进展造成的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在我国引起了很高的死亡率。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进展至肝硬化的必经之路,慢性肝病的预后和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纤维化的程度:早期发现肝纤维化的存在并进行积极的干预,将可以部分甚至完全逆转肝纤维化;而当疾病进展至晚期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时,将明显增加治疗的难度并很可能失去了逆转的机会。因此,尽早识别并治疗肝纤维化对慢性肝病的诊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由中山医院消化科王吉耀教授领衔,李锋、吴盛迪等参与的课题组与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药学院密切合作,围绕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和细胞靶向治疗进行了长达七年的艰苦攻关,获得了包括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7项研究基金的资助,并取得一系列丰硕的成果。

在国际上开创了用针对整合素αvβ3受体的靶向分子影像学方法无创伤识别早期肝纤维化,为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课题组首先提出并证实了整合素αvβ3受体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纤维组织的主要来源细胞——活化肝星状细胞的生物标记。构建针对该整合素受体的靶向探针,通过多种影像学成像技术(包括SPECT显影、增强超声造影和磁共振显像)无创观测实验动物肝脏内整合素αvβ3的表达情况,可帮助识别肝纤维化的不同阶段。

对于显著性肝纤维化,课题组构建的可用于慢性乙肝患者的“AIAG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由年龄、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和γ-谷氨酰转肽酶四个指标组成)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国内外其他肝纤维化诊断模型相比,AIAG模型检测指标简单易行,价格低廉,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并能预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今后发生肝硬化的可能性,已在国内多家单位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靶向治疗方面,在细胞和动物模型中,首次构建了一种环肽修饰的立体稳定脂质体,能靶向识别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β,利用该靶向载体携带抗纤维化药物干扰素-γ,增强了抗肝纤维化效果并降低了毒副作用。成功地制备了RGD-PEG-聚乙烯亚胺(PEI)靶向基因载体,将SHP基因转染到肝星状细胞,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该研究成果已经发表论文16篇,SCI杂志收录14篇(全文收录8篇,其中3篇发表在肝病学及药学权威杂志,如Hepatology、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总影响因子达41.8分,被SCI期刊他引29次,他引的总影响因子达123分,培养了7名博士和1名硕士,获得国内授权专利2项,并多次在肝脏领域最具权威性的AGA国际大会上交流,其水平已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国际知名肝病专家Scott L. Friedman教授对王吉耀教授课题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认为王教授和她的团队所进行的工作是非常具有创新性、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对健康事业具有深远意义,对于肝纤维化的影像学研究在肝纤维化领域处于领先水平,预示着中国肝纤维化的研究迈入世界肝纤维化研究领域的顶尖水平。根据这些成果,她和她的整个研究团队是这一领域值得肯定和认可的国内和国际领导者。

目前王吉耀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关于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和靶向治疗研究已经通过科学技术成果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课题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建议进一步开展靶向诊治转化到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