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有关“女医生为子找干净空气”的新闻引起关注。这位母亲为帮助患有哮喘的孩子找一个有自然、清洁的空气的环境,十多年来执着地南迁北徙,从孩子的出生地长沙搬到沈阳,再到广州,继而在2011年把孩子送到伦敦读大学。这个故事堪称现代版的“孟母三迁”,且其迁徙范围已远甚于昔日孟母。当然,昔日孟母的三迁,为的是给孩子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数次搬迁后,最终成功了,培养出一位思想家孟子,而“现代孟母”搬迁则为寻找一个好的空气环境,其效果也已得到部分验证,那就是到伦敦后孩子的哮喘没有复发。
尽管两种“孟母三迁”都值得敬佩,但就全社会而言,如果我们搬迁的目的从追求改善人文环境转变为追求自然环境,那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极大的倒退:“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不强,国家的“体质”又如何能强呢?
当然,现代版的“孟母三迁”也不是一件坏事。人们已认识到并正视自然环境对青少年及所有人群健康的影响,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一方面,这是一种科技和认知上的进步。正如上述报道中所言,一开始,这位母亲不能确认儿子哮喘的成因,到后来不断尝试,了解到病因,找到了有效的治疗办法,这对很多类似的病患是一种福音。另一方面,正视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更是一种社会参与意义上的进步。从知道病因,到不断搬迁,这个家庭看似只是在不断地搬离空气污染源,但客观上,这实际也是在以一种“用脚投票”的方式无声地发言,用这样的选择,来参与到空气环境治理的过程中。
与直接的参与不同,这样的一种参与,对各地的环境污染更具“杀伤力”。如果是一大批人,因空气质量问题而搬离某地,这就会成为一种危险的信号,其传递了当地应好好反省现有的发展模式的信息。而反过来,因空气质量改善而吸引人们搬入的地区,显然是获得了极大的肯定,而其包括空气在内的环境质量也会因人们的搬入和更多人的关注而不断得到加强,从而获得极大的社会效益。
人们当然有理由为这位母亲十多年如一日的执着而感动,但另一方面,更多的人也许是在羡慕,羡慕这位母亲有条件为孩子的“空气敏感”而四处迁徙,甚至送孩子出国。要知道,这背后是必须克服的种种障碍,尤其是高昂的经济成本,并非普通家庭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便能支付得出的。就此而言,现代版的孟母其实比昔日的孟母更难当。
其一,现有的户籍管理体制是横亘在大多数家庭面前的莫大障碍。如果要搬迁到国内其他城市,即便家庭富裕,支付得起其他成本,但就孩子的成长而言,让孩子入学往往是无法克服的障碍。理论上而言,如果家长不是本地户籍,孩子就很难进入本地公办教育系统的PG电子,即便能接受教育,孩子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及录取也要受到限制。这一点,就足以让大多数家长为孩子找寻更好自然环境的念头打住。自然环境再重要,也得与人文环境相平衡。于是,搬迁的最终结果往往是将孩子送出国求学。
这就引出了第二种障碍,那就是经济上的代价。简单而言,就是支付能力。从上述报道中可看出,这个孩子有一位能想方设法的母亲,更有一位能赚钱的父亲,至少是一位能负担他走南闯北乃至出国读书的父亲。但大部分家庭还停留在“有余心而无余力”的水平,能做的也就是关心家庭周边的环境,让自身远离那些最具负面影响的污染源。就此而言,在全球范围内“找干净空气”其实不具有可复制性。这是其二。
其三,还有一种成本甚少有人关注,那就是昔日孟母所追求的人文环境成本。实际上,孟母三迁的本意,在于寻找一个对孩子教育和成长有积极影响的环境,然后稳定下来,孟母也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整天东奔西走,因为这样显然不利于其接受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听到的故事就停留在“三迁”上,而不是更多次的迁徙。这就意味着,如果因为更好的自然环境,而舍弃较好的人文环境,或不断改变孩子受教育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而言,未必不是一种损失。对这位母亲而言,这或许是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而这的确也就是家庭乃至社会发展所要付出的代价。
现代版“孟母三迁”的故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在全球化和新一轮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人们将愈加可能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来逃离环境污染,进行工作和生活空间的再选择。如果环境污染继续下去,无论“迁”还是“不迁”,全社会都将付出巨大代价。环境保护和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作者系PG电子麻将胡了2怎样才能赢经济学院讲师、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